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月, 2019的文章

一次讀懂 Google、Linkedin 都在用的 OKR 目標管理法

管理學之父彼得.杜拉克( Peter Drucker )曾說,「企業一切的經營活動,最終都是為了績效。」 確實,績效關乎一家企業的存亡,但是,如何達成績效呢?既然績效是公司的經營成果,採用重視「結果」的績效考核制度,是一般企業普遍的做法。 然而,擁有 3 萬 7000 名員工的奇異( GE ), 2015 年宣布不再採用年度績效考核制度,其他知名企業如微軟( Microsoft )、 IBM 、 Adobe 等,也都紛紛跟進。 這波管理變革趨勢中,愈來愈多經營者認為,傳統的績效考核,容易流於官僚形式,職員為了「搶分數」,更可能上演明爭暗鬥。 如果組織不以獎懲、評鑑制度為重,該如何督促部屬完成目標?你可以參考的是,近年來 Google 、領英( LinkedIn )、推特( Twitter )、荷蘭國際集團( ING )等跨國大型企業,都開始採用「目標與關鍵結果」( OKR ,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 )的管理方法。 不以獎懲評鑑為核心,強調團隊自主性 OKR 的發展,是由目標管理( MBO ,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)理論演變而來。 早在 1950 年代,杜拉克就提出目標管理的基本框架,他於《管理的實踐》陳述一個情境:有人詢問三個石匠在做什麼,首位石匠答稱「我在養家活口」;第二人說「我做的是全國最棒的石匠技藝」;最後一人則自信表示,「我在蓋一座大教堂」。 故事中,第三位石匠明確說出「蓋教堂」的大願景,正是杜拉克的主張──管理者需要建立類似的目標,並向員工闡明要做出何種貢獻,以便實現理想。不過,美國企業家安迪.葛洛夫( Andy Grove ) 1990 年代擔任英特爾執行長時,發現許多公司執行目標管理的過程,已逐漸背離杜拉克的初衷。 比方說,有些主管強制地把「自己」的目標分配給部屬;公司以一年為周期檢視目標,卻無法跟上市場變化;甚至,員工不曉得企業的大方向是什麼,整天只埋首拚業績達標。 因此,葛洛夫改良目標管理的模型,提出 OKR 理論,並由矽谷創業投資家約翰.杜爾( John Doerr )把該體系引進 Google , Google 的成功,吸引了更多企業嘗試此制度。 這套理論正如其名, 「 O 」是指目標( objectives

你真的懂「管理」嗎?5 種摧毀員工的帶人習慣,趕快戒掉吧!

  好的管理方法可以讓員工做事事半功倍,但如果總是遵循「傳統」,從來不重新檢視這些方法是否有效,對企業來說是很不利的,說不定早已損傷了企業生產力。 以下提及 5 種職場上老闆常見的處事方式,都該重新審視是否合用。 1. 什麼都要管(微觀管理) 2. 用恐懼當激勵,要求卓越成績 3. 讓能者多勞 4. 錯誤的年度考核 5. 冗長的部門會議 …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你真的懂「管理」嗎? 5 種摧毀員工的帶人習慣,趕快戒掉吧! 資料來源: 經理人

「公司要轉型,但資深員工拒絕改變...」考慮資遣之前,領導者該做的 3 件事

Robert 剛走出辦公室的大樓,就看見隔壁部門主管 David 正過馬路從對街迎面走來,兩人第一句話就是互相詢問對方:「吃飽沒?這麼晚還不下班嗎?」 Robert 為了準備隔天的投標,才剛忙完準備去吃晚餐,而 David 聽完就說:「看來大家都一樣,我剛吃飽,先上去加班囉!」   公司想轉型,但資深員工跟不上 Robert 心裡嘀咕著……怎麼總是我們這幾個主管在忙呢?明明部門也有許多資深同仁,但因為對新技術不熟,新的專案團隊找人時總是會略過他們。 最近的案子都是自己帶著新聘的員工加班在拼,搞得那些資淺員工抱怨連連,不時有勞逸不均的雜音出現,再這樣下去, 好不容易找來的新進人才可能會動了離職的念頭,影響到團隊的向心力,也可能讓公司轉型做新專案的進度放緩。 員工所需職能、運營模式,都面臨升級 隨著商業模式不斷的推陳出新、新技術不斷地取代舊有的工具,以致於企業也必須持續地隨著環境的改變, 調整自己的能力與策略,才能因應變化,保持成長不墜。…… .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「公司要轉型,但資深員工拒絕改變 ... 」考慮資遣之前,領導者該做的 3 件事 資料來源: 經理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