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每天改善 1% , 1 年強大 37 倍。」是日本樂天社長三木谷浩史的名言,這蘊含的道理即是每天持續改善的「 PDCA 循環」。 其概念源自美國,卻因日本貫徹,才又被世人重視,我們將源流整理如下。 美國製衰頹,日本生產興起 1920 年代 美國產品主宰世界市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,許多工業國家受到戰火蹂躪,卻只有北美洲有能力生產、製造商品。因此,在 1920 年起的幾十年間,美國製的產品遍及世界。 1950 年代 日本崛起的祕密:全面品質管理 1955 年起,品質好、價格平實的日本產品開始進入美國,威脅北美工業。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日本為了重建國家,邀請品質管理大師威廉‧戴明( William Deming )到日本授課。 戴明傳授全面品質管理十四要點,他認為在產品製造完才「抽樣檢驗」,往往太遲且無效。 應該在每個環節都落實檢查、修正,讓產出擁有穩定品質,就無須事後檢驗了。 1980 年代 PDCA 循環成為重要管理工具 為了讓組織能管控各個生產環節,戴明將生產流程歸納如圖,而日本人濃縮成計畫( Plan )、執行( Do )、查核( Check )、行動( Act )循環。 1980 年代,因為日本產品品質受到各國認可,戴明理論再度受到重視。自此, PDCA 循環成為世人熟知的管理工具。 讀懂 PDCA 循環 計畫:找出問題原因,制定「改善計畫」 定義問題與目標:透過不斷問「為什麼」,找出問題真正的原因。 豐田生產管理強調 , 用「 5 個為什麼」就能找到隱藏在表象的根因。 制定計畫:利用魚骨圖、樹狀圖等工具梳理流程,訂出計畫。 選出最佳方案:擬訂計畫時,至少要提出 3 種方案,互相比較、分析,才能選出最佳方案。 執行:依據計畫,馬上採取行動 別等問題浮現才改善:在公司或個人狀況好的時候進行 PDCA 循環,就算失敗也能重新來過。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每天改善1% ,1 年強大37 倍!一張圖,讀懂不斷改善的PDCA 循環法則 資料來源: 經理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