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6月, 2022的文章

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.....致主管:績效管理失靈,最常敗在這兩點

「你對於自己去年的表現滿意嗎?」問出這個問題之後,坐在對面的部屬給了幾個籠統的回答,你沒辦法判斷他覺得自己做得好還是不好。 而當員工總是說沒有問題,做出來後狀況頻頻;年初訂定的改善計畫,檢視後發現沒有落實,也無法協助對方改進,這些都是企業執行績效考核時,經常會碰到的問題。 績效考核一開始的目標是,探討員工如何能達成標準,但員工和主管績效考核的面談中,常看不出部屬為什麼成功或失敗,也讓這個制度對於想要實踐賦權的團隊來說,沒有任何幫助。 因為賦權的初衷,是鼓勵部屬自己決定、激發創新想法,在賦權的過程,主管和員工必須坦率溝通,互相支援,即時檢視賦權成效,隨時修正。 1. 聚焦檢討工作錯誤,員工寧可保守行事 《別讓績效管理毀了你的團隊》作者譚拉.錢德勒( Tamra Chandler )認為,過去績效考核傾向把焦點放在缺失,因此部屬做事會以不出錯為前提,而非不斷挑戰新事物。 2. 過度連結獎金,員工為考績包裝自己 另一方面,現行考核結果過度連結加薪、獎金,部屬為了拿到好考績,包裝出完美的自己,管理者更難知道交辦給他們的事情,哪些需要幫忙、協助,或是不是對方熱情、能力所在。 《不懂帶團隊,那就大家一起死!》指出,多數企業一整年只有兩次考核時間,當主管下放權力,雖然不希望部屬一直犯錯,但如果維持這樣的溝通頻率,主管會來不及改正對方行為,結果就是部屬交不出理想成果。 要解決績效管理失靈,組織必須重新整頓考核制度,讓績效面談不再是為了評量績優或 A 等,也才不會淪為部屬抱怨、主管討厭的例行公事。 組織可以從以下兩件事改進: 1. 討論未來能做什麼 過度關注已經發生的失誤,部屬反而會趨於保守或安逸。績效考核的眼光應看向未來,主管可以把焦點放在要達成團隊目標,談論對方還能多做什麼、擔任哪些角色, 讓他們知道自己未來可以完成哪些事。 《別用你知道的方式管員工》也提到,像是名列《財星》雜誌( Fortune ) 500 大企業的汽車座椅與車電廠李爾公司( Lear Corporation ),為了根絕績效管理與薪酬制度的連結, 避免考核時部屬只想「隱惡揚善」,他們把績效考核改為季度回饋意見討論,面談內容也都與升遷、加薪無關。 為了強化這個效果,李爾公司發放獎金的方式,改以參考組織年度績效發放,把績效面談的主軸,拉回主管與部屬之間的意見交流。 2. 讓員工提出想做的事 當部屬隨時需要建議或

交出成果

什麼叫作「有執行力」? 很多主管要求 員工 ,要提高執行力,然而,許多員工並不了解,主管口中的「有執行力」到底長什麼樣子,導致最後交出的 成果很難達到主管的期望。 因此,哈佛商學院教授嘉文( David A. Garvin )指出,在要求團隊執行任務前,主管應該清楚地說明什麼是「有執行力」,並提供衡量成果的指標。如此一來,團隊才知道他們有沒有達到標準。 到底什麼叫作「有執行力」?嘉文在「聯合會評論」( Conference Board Review )表示, 主管可以參考以下這四個缺一不可的執行力元素:準時、沒有超過預算,且高品質地落實計畫,即使面對意外事件,也不 會大幅影響執行過程和成果。 首先,「落實計畫」代表了事情的結果,應該要吻合執行前所設定的要求。 因此,假如團隊成員執行任務後,達到原訂的目標「提升A產品一○%的市場佔有率」,那麼團隊便達到執行力的其中一項標準。 第二,「準時、沒有超過預算,且高品質」,代表了執行看重的不只是最後結果。 「什麼時候完成」與「如何完成」,和成果一樣重要。 試想一下,若某家公司開發了一款功能非常齊全的手機,卻在預定上市的一年後才正式上架,不僅超出預算,也可能因為時間延後,喪失了原本的競爭優勢。… .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交出成果 - 什麼叫作「有執行力」? 資料來源: EMBA 雜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