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月, 2024的文章

如何培養能主動追求卓越、對團隊產生正面影響的人才?專家:企業應注意 3 個條件

我國中一年級時,導師交給我一把鑰匙,並說道:「你今天最早來,以後這把鑰匙交給你,你負責 07 : 00 前到校,幫同學開門。」 接下來,我必須每天 5 點 30 分起床、 6 點吃完早餐後,從家裡騎 20 分鐘腳踏車,到教室先幫同學開門。 對一個升學班而言,如果主要的績效是升學率,我所做的只是一位負責開門的人,與班級的績效(升學率)難以連結。 換作公司組織來看,我並不是一位卓越的員工,我只是把上級(導師)交給我的工作做好( do the things right )。   1983 年,湯姆.畢德士( Tom Peters )與羅伯特.華特曼( Robert Waterman )合寫一本轟動一時的書,書名叫《追求卓越》( In Search of Excellence )。 書中提到成功的企業,是由具有卓越素質的個別員工所構建而成,要將員工視為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之一,員工則以卓越的工作表現和貢獻,推動企業的成功。然而,當公司透過招募與選拔優秀人才,輔以教育訓練展現員工實力,結局卻是,當員工表現卓越之後,不久即隨之求去。   當員工從菜鳥變成老鳥,就可能認為工作意義不如以往 隨著社會的發展,人們需要在企業或組織中工作才得以謀生,工作不僅提供了經濟收入,也讓人們有機會發揮潛能,追求個人與職業的目標,獲取成就感、社會地位及自我價值。雖然,工作為人們帶來成就、機會與挑戰,而隨著工作時間愈久,使得人們因工作壓力、職業倦怠、失去熱情等因素。 認為工作是一種「單調乏味」、「缺乏自主」或「浪費時間」的事,在這樣的環境下,員工當然很難有卓越的表現。   培養追求卓越的員工,是企業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。 企業要使員工表現卓越的 3 個條件,首先,要建立 鮮明的企業文化和共享的價值觀 ;其次,確保組織中 具有引領團隊走向卓越的領導者 ;第三, 建立讓人獲得尊重、傾聽、重視、支持與託付,有意義且具挑戰的工作環境 。   根據心理學家亞伯拉罕.馬斯洛( Abraham Maslow )所提及的需求理論,當人們邁向自我實現的工作,即超越自我,會使人們跳脫僅關注自身的狀態,而改以卓越、共享願景為工作目標。 與其被動等待一位英明的領導者,來建立有意義的工作環境,為何不超越勝負,讓自己從自私自利轉變為服務他人,由自己來創造一個讓人們感到

把事情做對、做好!為「最終成果」負「完全責任」,就是當責

什麼是「當責」( accountability )? 你或許看過「 accountability 」「 accountable 」這兩個英文字,你的理解或翻譯是什麼? 是「 responsibility 」「 responsible 」(責任、負責)的同義詞嗎?還是你隱約察覺有所不同,但是也找不到更適切的中文翻譯?   「當責」二字,是採用《當責》一書作者張文隆對於「 accountability 」的中譯。 「 accountability 」的概念與工具,不只是「負責」而已,而是要你「負起完全責任,交出成果」。   把事做完,還要做得更好 要解釋「當責」的概念,很容易愈說愈抽象,不過如果從實際的情境切入,大概很快就能體會何謂「負起當責」的人, 又與「沒有當責」的人有何不同? 在接獲主管指示將某份文件交給 A 公司總經理後,「當責者」並沒有隨手就將文件放入信封、貼上郵票,然後寄出給對方, 而是立即詢問主管:「這是否為急件?」「要叫快遞嗎?」等到文件送出後,再與收件人確認是否收到。 至於「沒有當責」者,又是如何呢?他很「負責地」即刻把文件塞入信封,貼上郵票,投進郵筒。 日後當主管發現對方尚未收到文件,前來詢問時,他會說:「我已經寄出去啦!」「你又沒說要用快遞寄送!」「是郵局把信寄丟了,又不是我的錯!」   「又不是我的錯!」「這怎麼能怪我!」「該做的事我都做了!」…… 你經常聽到隔壁同事說出這樣的話嗎?又或者你自己就是這樣的工作者?   看過電影《 A 錢大玩家》( Rogue Trader )嗎?劇情描述一位名叫尼克‧李森( Nick Lesson )的 28 歲年輕期貨交易員, 1995 年 2 月在日本股票市場上豪賭,一個人利用兩個不同的帳戶,大玩套利戲法,而且還濫用職權更改內部稽核系統,虛構出投資獲利的假象。 之後,一場突如其來的神戶大地震,導致日經指數崩盤,他卻認為只是短暫的損失,因此加倍賭資,希望在市場反彈時大賺一筆,銀行高層不察, 仍繼續傾注資金,終至全盤皆輸,產生 10 億英磅的呆帳。 一夕之間,擁有 232 年歷史、英國最老牌的霸菱銀行( Barings Bank )宣告倒閉,以最不堪的方式走入了歷史,總結一句,就是缺乏監督。 醜聞發生時,所有管理階層交互指責,沒有人肯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