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國中一年級時,導師交給我一把鑰匙,並說道:「你今天最早來,以後這把鑰匙交給你,你負責 07 : 00 前到校,幫同學開門。」 接下來,我必須每天 5 點 30 分起床、 6 點吃完早餐後,從家裡騎 20 分鐘腳踏車,到教室先幫同學開門。 對一個升學班而言,如果主要的績效是升學率,我所做的只是一位負責開門的人,與班級的績效(升學率)難以連結。 換作公司組織來看,我並不是一位卓越的員工,我只是把上級(導師)交給我的工作做好( do the things right )。 1983 年,湯姆.畢德士( Tom Peters )與羅伯特.華特曼( Robert Waterman )合寫一本轟動一時的書,書名叫《追求卓越》( In Search of Excellence )。 書中提到成功的企業,是由具有卓越素質的個別員工所構建而成,要將員工視為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之一,員工則以卓越的工作表現和貢獻,推動企業的成功。然而,當公司透過招募與選拔優秀人才,輔以教育訓練展現員工實力,結局卻是,當員工表現卓越之後,不久即隨之求去。 當員工從菜鳥變成老鳥,就可能認為工作意義不如以往 隨著社會的發展,人們需要在企業或組織中工作才得以謀生,工作不僅提供了經濟收入,也讓人們有機會發揮潛能,追求個人與職業的目標,獲取成就感、社會地位及自我價值。雖然,工作為人們帶來成就、機會與挑戰,而隨著工作時間愈久,使得人們因工作壓力、職業倦怠、失去熱情等因素。 認為工作是一種「單調乏味」、「缺乏自主」或「浪費時間」的事,在這樣的環境下,員工當然很難有卓越的表現。 培養追求卓越的員工,是企業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。 企業要使員工表現卓越的 3 個條件,首先,要建立 鮮明的企業文化和共享的價值觀 ;其次,確保組織中 具有引領團隊走向卓越的領導者 ;第三, 建立讓人獲得尊重、傾聽、重視、支持與託付,有意義且具挑戰的工作環境 。 根據心理學家亞伯拉罕.馬斯洛( Abraham Maslow )所提及的需求理論,當人們邁向自我實現的工作,即超越自我,會使人們跳脫僅關注自身的狀態,而改以卓越、共享願景為工作目標。 與其被動等待一位英明的領導者,來建立有意義的工作環境,為何不超越勝負,讓自己從自私自利轉變為服務他人,由自己來創造一個讓人們感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