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?剛進公司拼命工作,卻拿到最低考績,搞不清楚自己做錯了什麼。 其實,問題不在你,而在管理體制。現在換了主管身分,你會再繼續給最菜的新人最低分嗎? 12 月的台灣,寒風凜冽,又到了打績效、領年終獎金的時候。 最近,一位朋友委屈地跟我說,曾經在一家外商公司表現優異,拿到很好的考績與豐厚的獎金,但現在這家新公司卻讓他感到困惑和沮喪。他說,主管平日從不談他的工作表現,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否符合公司的期望,也沒有任何績效面談。儘管他總是盡心盡力完成交辦任務,結果卻意外迎來考績墊底,甚至年終獎金也沒份,這讓他非常憤怒。 打聽後才知道,這家公司的文化是,新人考績基本上就會拿最低分,這讓他不禁問:「為什麼會這樣呢?」 這樣的情況其實在不少企業上演。據我多年輔導企業的經驗,很多企業在進行績效管理時,往往會落入常見的誤區,導致績效評核無法發揮應有的激勵作用,甚至趕跑了真正的好人才,以下整理出 3 大誤區。 誤區1:目標沒有對焦,績效像打空氣 很多公司在年初設定績效目標時,缺乏充分的雙向溝通,也沒跟員工取得共識。結果到了年底,由於目標定義模糊,計算方式不清楚,讓主管和員工各自心裡有不同的「數字」,主管根本無從評估員工績效,也無法跟員工清楚討論目標達成的情況,最終導致績效評核失去了依據,完全變成了「空氣評分」。 誤區2:新人或離職員工成了「犧牲品」 為了強調績效的差異化,一些公司會照搬前奇異總裁威爾許( Jack Welch )提出的「績效強迫分配」理論( stack ranking system ),這套制度是把所有員工按績效高低依序排列,得出最優秀的前 20 %、中間的 70 %與末段的 10 %。每個部門必須有 10% 的員工被打為最低績效。 這樣的做法,往往會讓主管犧牲新人或已提出離職的員工。當公司缺乏配套機制來支撐這種強迫分配時,員工會感到極度不公平,甚至因為這種文化而選擇離職,造成「劣幣驅逐良幣」的惡果。而這樣的機制,也會讓部門陷入惡性競爭,不利於所有人向上提升打造有凝聚力的圖隊。 誤區3:主管以為自己是績效面談高手,其實在瞎打分數 最關鍵的是,領導者有個普遍的誤解是:主管都應該具備績效面談的能力。 但根據 MAP 領導力評鑑中的全球 10 萬筆資料顯示,台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