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4月, 2025的文章

績效評估再進化:回饋、PIP與高績效員工發展計畫

  許多人認為績效評估只是設計表單與執行行政流程,但其實,一套好的績效評估制度能做到公平、透明且具發展性, 有效提升員工表現並推動組織成長。 真正的核心在於: 讓員工清楚知道「好」與「壞」的標準是什麼。 明確傳達改善或成長的具體方法是什麼。   制度只是工具,關鍵在於提升主管的考核與回饋能力,才能讓績效評估發揮最大價值。 在華人文化中,這一點尤為挑戰,因為傳統上傾向避免直接批評、重視面子,導致回饋容易流於形式或模糊。 因此,這幾年我花了一些心力在設計易懂的評估工具、訓練主管提供清晰的績效回饋,確保雙方理解一致、輔助主管執行績效改善計畫( PIP ),甚至在每季考核後與主管共同檢討評分結果。   雖然對主管來說很繁瑣,但這些努力讓績效考核不只是打分數,更成為激勵員工進步、促進部門發展的機會。 從去年起,我們也開始進行各部門人才盤點,識別明星員工,並與主管討論他們的未來發展計畫。這不僅讓主管將心力只放在待改善的群體,也為高績效員工提供明確的成長藍圖。   恰好,今年四月《哈佛商業評論》的專題〈績效回饋再進化〉精選三篇文章:聚焦回饋形式、 PIP 計畫與高績效員工回饋,與我目前的制度策略方向不謀而合。 以下透過這三個策略,分享我的實務經驗與思考。   選擇適當的回饋形式:以敘述為主、數字為輔 回饋的形式直接影響員工的理解與接受度。相較於單純的數字評比,敘述型回饋能更完整地傳達行為的意義與影響。 例如,告訴員工「你在專案中主動協調資源,讓團隊提前完成目標」,遠比單純給個「 4 分」更能讓人明白自己做對了什麼、該繼續發揚什麼。   但當情境需要量化成效時(如業務銷售額或文案曝光度),數字回饋也不可或缺。 尤其在獎金或升遷等決策中,數字更提供了客觀性與透明度。然而,單靠數字容易讓人只看結果,忽略背後的努力或問題。   因此,我建議採取「敘述為主、數字為輔」的混合模式。 敘述型回饋適合發展性評估,能提升士氣;數字型則在獎酬決策中增強可信度。 我們在設計績效評估表單時,同時請主管必須提供清楚的回饋敘述,兼顧了數據的可信度與人際溝通的溫度。 ……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績效評估再進化:回饋、PIP 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