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4月, 2025的文章

這樣做績效管理把好人才趕跑?前外商人資長:3大誤區警惕!

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?剛進公司拼命工作,卻拿到最低考績,搞不清楚自己做錯了什麼。 其實,問題不在你,而在管理體制。現在換了主管身分,你會再繼續給最菜的新人最低分嗎? 12 月的台灣,寒風凜冽,又到了打績效、領年終獎金的時候。 最近,一位朋友委屈地跟我說,曾經在一家外商公司表現優異,拿到很好的考績與豐厚的獎金,但現在這家新公司卻讓他感到困惑和沮喪。他說,主管平日從不談他的工作表現,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否符合公司的期望,也沒有任何績效面談。儘管他總是盡心盡力完成交辦任務,結果卻意外迎來考績墊底,甚至年終獎金也沒份,這讓他非常憤怒。 打聽後才知道,這家公司的文化是,新人考績基本上就會拿最低分,這讓他不禁問:「為什麼會這樣呢?」   這樣的情況其實在不少企業上演。據我多年輔導企業的經驗,很多企業在進行績效管理時,往往會落入常見的誤區,導致績效評核無法發揮應有的激勵作用,甚至趕跑了真正的好人才,以下整理出 3 大誤區。   誤區1:目標沒有對焦,績效像打空氣 很多公司在年初設定績效目標時,缺乏充分的雙向溝通,也沒跟員工取得共識。結果到了年底,由於目標定義模糊,計算方式不清楚,讓主管和員工各自心裡有不同的「數字」,主管根本無從評估員工績效,也無法跟員工清楚討論目標達成的情況,最終導致績效評核失去了依據,完全變成了「空氣評分」。   誤區2:新人或離職員工成了「犧牲品」 為了強調績效的差異化,一些公司會照搬前奇異總裁威爾許( Jack Welch )提出的「績效強迫分配」理論( stack ranking system ),這套制度是把所有員工按績效高低依序排列,得出最優秀的前 20 %、中間的 70 %與末段的 10 %。每個部門必須有 10% 的員工被打為最低績效。 這樣的做法,往往會讓主管犧牲新人或已提出離職的員工。當公司缺乏配套機制來支撐這種強迫分配時,員工會感到極度不公平,甚至因為這種文化而選擇離職,造成「劣幣驅逐良幣」的惡果。而這樣的機制,也會讓部門陷入惡性競爭,不利於所有人向上提升打造有凝聚力的圖隊。   誤區3:主管以為自己是績效面談高手,其實在瞎打分數 最關鍵的是,領導者有個普遍的誤解是:主管都應該具備績效面談的能力。 但根據 MAP 領導力評鑑中的全球 10 萬筆資料顯示,台...

績效評估再進化:回饋、PIP與高績效員工發展計畫

  許多人認為績效評估只是設計表單與執行行政流程,但其實,一套好的績效評估制度能做到公平、透明且具發展性, 有效提升員工表現並推動組織成長。 真正的核心在於: 讓員工清楚知道「好」與「壞」的標準是什麼。 明確傳達改善或成長的具體方法是什麼。   制度只是工具,關鍵在於提升主管的考核與回饋能力,才能讓績效評估發揮最大價值。 在華人文化中,這一點尤為挑戰,因為傳統上傾向避免直接批評、重視面子,導致回饋容易流於形式或模糊。 因此,這幾年我花了一些心力在設計易懂的評估工具、訓練主管提供清晰的績效回饋,確保雙方理解一致、輔助主管執行績效改善計畫( PIP ),甚至在每季考核後與主管共同檢討評分結果。   雖然對主管來說很繁瑣,但這些努力讓績效考核不只是打分數,更成為激勵員工進步、促進部門發展的機會。 從去年起,我們也開始進行各部門人才盤點,識別明星員工,並與主管討論他們的未來發展計畫。這不僅讓主管將心力只放在待改善的群體,也為高績效員工提供明確的成長藍圖。   恰好,今年四月《哈佛商業評論》的專題〈績效回饋再進化〉精選三篇文章:聚焦回饋形式、 PIP 計畫與高績效員工回饋,與我目前的制度策略方向不謀而合。 以下透過這三個策略,分享我的實務經驗與思考。   選擇適當的回饋形式:以敘述為主、數字為輔 回饋的形式直接影響員工的理解與接受度。相較於單純的數字評比,敘述型回饋能更完整地傳達行為的意義與影響。 例如,告訴員工「你在專案中主動協調資源,讓團隊提前完成目標」,遠比單純給個「 4 分」更能讓人明白自己做對了什麼、該繼續發揚什麼。   但當情境需要量化成效時(如業務銷售額或文案曝光度),數字回饋也不可或缺。 尤其在獎金或升遷等決策中,數字更提供了客觀性與透明度。然而,單靠數字容易讓人只看結果,忽略背後的努力或問題。   因此,我建議採取「敘述為主、數字為輔」的混合模式。 敘述型回饋適合發展性評估,能提升士氣;數字型則在獎酬決策中增強可信度。 我們在設計績效評估表單時,同時請主管必須提供清楚的回饋敘述,兼顧了數據的可信度與人際溝通的溫度。 ……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績效評估再進化:回饋、PIP 與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