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世代領導】為何年輕員工對於「績效考核」充滿不信任?原因在於,績效管理流於僵化,變成只是在「打分數」或「算總帳」。建議主管改變心態,將重心放在關注同仁的未來發展,加強即時回饋,讓同仁感到自己受到尊重,才能達到績效管理的目的。 最近,在與某知名金融業的高層授課時,一位副總憂心地向我提到:「河泉老師,最近碰到年輕人,對於績效考核的制度提出質疑。 同仁對績效評估流程充滿抗拒,覺得與現實脫節,這該怎麼辦?」 我回答:「其實,績效管理的本質,從來不是為了評估,更不是一份僵硬的成績單。它的 核心在於今天面談了之後,明天同仁可以快樂地繼續 。」 對方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,隨即問道:「老師,具體應該怎麼做呢?」 以下,就是我回覆給副總的內容。 績效管理的三大挑戰 績效管理的觀念源於西方,當移植也到東方時,其實有許多水土不服的狀況,也造成了目前的 3 個挑戰: 1. 績效評估流程,與現實脫節 : 許多企業的績效考核仍停留在「年終面談」的模式。然而,快速變遷的職場環境要求更靈活的回饋機制。 過去每年一次的績效面談,現在看起來陳舊而僵化,員工不再滿足於年末一紙評語,他們期待即時的反饋與真實的關懷。 2. 績效面談反成「激怒面談」 : 管理者在回饋面談中,雖然出發點是對的,但是常常以「指責批評」或是「模棱兩可」的方式, 導致員工感到壓力倍增或無所適從。 例如,一位主管可能抱著「高標準、嚴要求」的初衷,但若缺乏具體數據支持,很容易被同仁解讀為不公正或武斷。 這種講不出真正的原因,只企圖用權力安撫同仁的態度,不但無法激勵員工,反而激怒同仁,造成挫折甚至憤而離職。 3. 忽視員工的未來發展 : 許多績效管理流程專注於過去的表現,卻忽視員工對未來發展的期待。 員工期望從面談中得到主管的評價和有效的建議,主管只是停留在過去,不學習如何講到員工的心坎,員工怎麼會願意繼續投入?...
一位朋友委屈地跟我說,曾經在一家外商公司表現優異,拿到很好的考績與豐厚的獎金,但現在這家新公司卻讓他感到困惑和沮喪。 他說,主管平日從不談他的工作表現,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否符合公司的期望,也沒有任何績效面談。 儘管他總是盡心盡力完成交辦任務,結果卻意外迎來考績墊底,甚至年終獎金也沒份,這讓他非常憤怒。 打聽後才知道,這家公司的文化是,新人考績基本上就會拿最低分,這讓他不禁問:「為什麼會這樣呢?」 這樣的情況其實在不少企業上演。據我多年輔導企業的經驗,很多企業在進行績效管理時,往往會落入常見的誤區,導致績效評核無法發揮應有的激勵作用,甚至趕跑了真正的好人才,以下整理出 3 大誤區。 誤區1:目標沒有對焦,績效像打空氣 很多公司在年初設定績效目標時,缺乏充分的雙向溝通,也沒跟員工取得共識。結果到了年底,由於目標定義模糊,計算方式不清楚,讓主管和員工各自心裡有不同的「數字」,主管根本無從評估員工績效,也無法跟員工清楚討論目標達成的情況,最終導致績效評核失去了依據,完全變成了「空氣評分」。 誤區2:新人或離職員工成了「犧牲品」 為了強調績效的差異化,一些公司會照搬前奇異總裁威爾許( Jack Welch )提出的「績效強迫分配」理論( stack ranking system ),這套制度是把所有員工按績效高低依序排列,得出最優秀的前 20 %、中間的 70 %與末段的 10 %。 每個部門必須有 10% 的員工被打為最低績效。這樣的做法,往往會讓主管犧牲新人或已提出離職的員工。 當公司缺乏配套機制來支撐這種強迫分配時,員工會感到極度不公平,甚至因為這種文化而選擇離職,造成「劣幣驅逐良幣」的惡果。而這樣的機制,也會讓部門陷入惡性競爭,不利於所有人向上提升打造有凝聚力的圖隊。 誤區3:主管以為自己是績效面談高手,其實在瞎打分數 最關鍵的是,領導者有個普遍的誤解是:主管都應該具備績效面談的能力。 但根據 MAP 領導力評鑑中的全球 10 萬筆資料顯示,台灣經理人「評估部屬與績效」的能力,在全球僅排名 37% 。 ……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這樣做 績效管理把好人才趕跑?前外商人資長:3大誤區警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