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向下管理的方法:為屬下建立職權,落實教練式領導

老闆扮黑臉有學問 某一次,我底下有一位新主管上任,部門同仁上班遲到的情形很嚴重,可見新主管的管理並不成功。不過,我站在他的立場想, 因為他剛上任沒多久,可能覺得不方便馬上擺出嚴厲態度,給人「新官上任三把火」的印象,說不定會有反效果。 於是我把新主管請到我的辦公室,事先跟他講好,「我發現你的部門遲到情形很嚴重,所以等一下開會的時候,我會當面責備你說: 『你為什麼沒有管好屬下?為何根據人資給我的資料,你們的上班情況這麼差?遲到的人這麼多?你應該好好管理你的部門!』」 換句話說,就是我在開會罵新主管之前,先讓他心裡有數,告訴他為什麼我要這麼做。最後,再由我來扮黑臉,幫他建立職權,可以管理底下的人。 啟發與迷思 這個故事的啟發是,我表面罵主管,其實是換一種方式,建立新幹部的管理權。當新幹部自己也被老闆罵了,更能讓屬下理解, 新幹部在指正他們的時候,不是因為新官上任很兇,存心要給大家下馬威,而是背後也有老闆的壓力。   明確分工,授予責任,幫屬下建立職權 高階主管應設法幫屬下建立職權,重點是明確分工,以各種方式授權低階主管,布達核決權限,賦予他們責任,甚至建立 KPI 、設定目標以便管理。 包括業績目標、部門的客訪頻率、要開發出多少新客戶、要填寫客訪日報或週報、同仁的出勤到班等等,任何工作都可以設定目標,賦予低階主管責任與權限, 帶領團隊達成。當然在此之前,高階主管要先與他溝通,希望他帶團隊做到什麼程度? 不僅如此,高階主管的工作重點還包括,以各種方式幫屬下鋪路、站台,例如陪同新任主管出席重要的會議或簡報,甚至幫他開場;介紹他認識客戶、供應商, 幫他引薦人脈關係等等。必要時,甚至藉由公開責備新任主管,讓他有充分的責任與權限來帶團隊;當然在此之前,高階主管可透過事前的照會, 讓新任主管不會心裡不痛快,更能幫助他無形中建立職權。凡此種種,做好這些環節,是向下管理的成功關鍵。   教練式的領導統御,不直接給答案 許多老闆採用「命令式」的領導,看到底下主管的管理績效不彰,就叫來臭罵一頓,直接命令他該怎麼做,從不給屬下反映的機會,我認為是不理想的。 … . ……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 : 向下管理的方法:為屬下建立職權,落實教練式 領導
最近的文章

領導者特質是什麼?好主管應具備的10項領導者特質

 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說過,如果把領導解釋成「管人」那就錯了,真正的領導是能帶著大家共同完成一件事情。 「領導」這二個字貫穿了我們的職涯,在基層員工時期,會想著如果我的主管有這些特質就好了,開始進階到管理層,就會開始思考我應該具備什麼領導者特質。以下提供 10 個好主管應該要具備的領導者特質,看看哪幾塊是你需要修練的拼圖。   1. 擁有大目標,能夠帶領團隊專注向前 「為什麼又朝令夕改?」、「反正一定會改,我們先等上面做決定!」,這些話是否很熟悉?當管理者無法定義或是給予團隊目標的時候,所有的成員就會在每一個卡點等待,因為他們不知道要往哪裡去。因此無論你是基層、中階主管或是高階主管,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,並且讓大家知道,我們要一起往那邊邁進,就算中途有修正,只是修正去的方法,而不是突然轉向。   2. 善於決策,並能承擔責任 「決策」絕對是領導者特質的重中之重,這也是團隊重要的「安全感」來源。身為主管,決策是你的責任,同仁跟著你的決策行動,就算最終結果不好,你也願意承擔,同仁拿到你的令旗就會毫無顧忌的往前衝,因為他知道就算最終失敗,你會承擔。將帥無能頂多累死三軍,但是若將帥不扛則,他將無軍可累。   3. 懂得適時賦權,給予同仁機會,培養接班人 「賦權」是一個雙贏管理機制,給予底下同仁能夠決定某些事情的權力時,同仁能開始學習當責,對自己有自信,找到工作的成就感。 主管也能變得輕鬆,有時間做更多規劃的工作,並且也能從中找到該職位的接班人,當主管再進階,原本的主管職就會有同仁順暢的補位。 權力抓在手上,只會累死自己,給予同仁機會,他們會給你驚豔的反饋。   4. 幫助團隊與同仁的成長 一個人很厲害那就只是「鶴立雞群」的清高,讓一群人成功抵達終點,才是「領導者」。因此管理者必須擁有的領導者特質中,讓團隊進步與讓同仁成長也是很重要的一環,讓同仁在專業上能夠不斷學習的機會,或是身為領導者能夠適時給予指導,讓同仁在團隊中能感受到自己不是原地踏步,他就會更願意留下來,而整個團隊的人都在慢慢進步,團隊的能量就會慢慢變大,距離成功也就不遠了。 … . ……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領導者特質是什麼?好主管應具備的10 項領導者特質

光靠希望沒有用,要全力狂飆!《F1電影》教我們的3個職場哲學

被貼上「過氣」標籤的你,是否也曾在職場賽道上感到迷失?《 F1 電影》不只是一部賽車電影, 更揭示了職場逆襲的核心真理:每天 0.1 秒的堅持,加上 Plan C 的戰鬥策略,如何引領團隊從墊底到逆轉勝。 你有沒有在低潮中被誤解、被低估、甚至被放棄過?《 F1 電影》不只是在講賽車,而是在講你面對逆境、領導、翻盤的時刻。 如果每個人每圈都能貢獻 0.1 秒,那十圈下來,就是從最後變成第一的距離。 ( If every person could contribute 0.1 seconds per lap, over ten laps that ’ s the distance from last to first. )   將「每圈 0.1 秒」成為生活的思維訓練,把每天拆成一圈圈小挑戰: 多一點專注力; 多一點習慣養成; 多一點反思精進。   你可能看過《 Rush 》、《 Ford v Ferrari 》,但這次由布萊德·彼特主演的《 F1 電影》帶來與《魔球》同等熱血,節奏快到讓你全程保持清醒與激情。 這部電影除了速度,更隱藏著策略與思考:一位被貼上「過氣」標籤的老將,如何翻轉整支車隊,帶領年輕人成就一個團隊。   希望不是策略的一部分 靠希望在資料與計算為王的 F1 世界,並不可靠。只有具體計畫與行動,才是真正靠得住的策略。 懶人容易依賴希望,但在 F1 這種靠資料、計算與執行的領域,只有具體計畫與行動才可靠。   C 計畫,就是為了戰鬥 在 APXGP (《 F1 電影》中的一支賽車隊)最黑暗的時刻,這句台詞點燃反敗為勝的火種。當車隊墊底、資源匱乏, Plan C 不只是備胎,而是背水一戰的武器。那些你口中說著「等一下」「再看看」的,其實只是你把 Plan A 用到爛、 Plan B 當藉口,卻從未真正想過: 人家的 Plan A 或 Plan B 是有資源下的計劃,如果這場人生是場硬仗,那沒有資源及背景的你, Plan C 就是你唯一的底牌。 … . ……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光靠希望沒有用,要全力狂飆!《F1 電影》教我們的3個職場哲學

公司內部小團體多、派系林立!主管該如何化解衝突、促成團隊合作?

蘿拉升上主管已經一段時間,最近開始執行一項大型專案,卻發現在會議上做的決策,很難落實執行。 原來問題出在公司小團體很多,彼此之間不怎麼溝通,開會都不怎麼說話了,要一起合作更是難上加難。   對經理人來說,辦公室政治是帶人最棘手的一環。只要有人在的地方,就有江湖,這是不可避免的事。 社群網站領英( LinkedIn )指出,面對這樣的情況,只要掌握 6 個技巧,就能順利克服帶人難題: 1. 先搞清楚派系關係 要在各派系之間協調,首先要先了解每個團體存在的原因和運作方式。 有些只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聊八卦的小團體,有些則是公司存在已久的派系,派系成員靠著掌權者來主導工作分配和升遷。 先透過觀察成員之間的溝通和互動關係來釐清關係,更積極的方式則是調查、訪談收集資訊。 了解不同團體的動機、需求及觀點,才能拿捏好管理的分寸。   2. 建立一致認同的基本原則 為了讓開會真正達到目的,推動計畫進展,就要建立彼此都認同、明確的基本原則和目標。 尤其是跨部門或組織必須合作完成的項目,破冰活動很重要。 所以,第一步是藉由活動先讓成員們建立初步信任和關係,並對這個團隊產生歸屬感; 接著讓大家一起來制定議程、目標、分工與規範。身為主管,他要確保讓團隊每一個人都知道,參與這個項目能獲得的好處和價值, 而且要讓成員感覺到,任何問題提出來時,都能獲得充分的討論和解決。   3. 讓討論的方式更多元 領英建議,會議主持人應該用更多元的方式引導成員參與討論,挑選適合的工具。… . ……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公司內部小團體多、派系林立!主管該如何化解衝突、促成團隊合作?

主管請注意!別讓「績效管理」變成「激怒管理」!

  【新世代領導】為何年輕員工對於「績效考核」充滿不信任?原因在於,績效管理流於僵化,變成只是在「打分數」或「算總帳」。建議主管改變心態,將重心放在關注同仁的未來發展,加強即時回饋,讓同仁感到自己受到尊重,才能達到績效管理的目的。   最近,在與某知名金融業的高層授課時,一位副總憂心地向我提到:「河泉老師,最近碰到年輕人,對於績效考核的制度提出質疑。 同仁對績效評估流程充滿抗拒,覺得與現實脫節,這該怎麼辦?」 我回答:「其實,績效管理的本質,從來不是為了評估,更不是一份僵硬的成績單。它的 核心在於今天面談了之後,明天同仁可以快樂地繼續 。」 對方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,隨即問道:「老師,具體應該怎麼做呢?」 以下,就是我回覆給副總的內容。 績效管理的三大挑戰 績效管理的觀念源於西方,當移植也到東方時,其實有許多水土不服的狀況,也造成了目前的 3 個挑戰: 1.  績效評估流程,與現實脫節 :       許多企業的績效考核仍停留在「年終面談」的模式。然而,快速變遷的職場環境要求更靈活的回饋機制。      過去每年一次的績效面談,現在看起來陳舊而僵化,員工不再滿足於年末一紙評語,他們期待即時的反饋與真實的關懷。 2. 績效面談反成「激怒面談」 :      管理者在回饋面談中,雖然出發點是對的,但是常常以「指責批評」或是「模棱兩可」的方式, 導致員工感到壓力倍增或無所適從。     例如,一位主管可能抱著「高標準、嚴要求」的初衷,但若缺乏具體數據支持,很容易被同仁解讀為不公正或武斷。      這種講不出真正的原因,只企圖用權力安撫同仁的態度,不但無法激勵員工,反而激怒同仁,造成挫折甚至憤而離職。 3. 忽視員工的未來發展 :      許多績效管理流程專注於過去的表現,卻忽視員工對未來發展的期待。      員工期望從面談中得到主管的評價和有效的建議,主管只是停留在過去,不學習如何講到員工的心坎,員工怎麼會願意繼續投入?...

這樣做績效管理把好人才趕跑?前外商人資長:3大誤區警惕!

   一位朋友委屈地跟我說,曾經在一家外商公司表現優異,拿到很好的考績與豐厚的獎金,但現在這家新公司卻讓他感到困惑和沮喪。 他說,主管平日從不談他的工作表現,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否符合公司的期望,也沒有任何績效面談。 儘管他總是盡心盡力完成交辦任務,結果卻意外迎來考績墊底,甚至年終獎金也沒份,這讓他非常憤怒。 打聽後才知道,這家公司的文化是,新人考績基本上就會拿最低分,這讓他不禁問:「為什麼會這樣呢?」   這樣的情況其實在不少企業上演。據我多年輔導企業的經驗,很多企業在進行績效管理時,往往會落入常見的誤區,導致績效評核無法發揮應有的激勵作用,甚至趕跑了真正的好人才,以下整理出 3 大誤區。   誤區1:目標沒有對焦,績效像打空氣 很多公司在年初設定績效目標時,缺乏充分的雙向溝通,也沒跟員工取得共識。結果到了年底,由於目標定義模糊,計算方式不清楚,讓主管和員工各自心裡有不同的「數字」,主管根本無從評估員工績效,也無法跟員工清楚討論目標達成的情況,最終導致績效評核失去了依據,完全變成了「空氣評分」。   誤區2:新人或離職員工成了「犧牲品」 為了強調績效的差異化,一些公司會照搬前奇異總裁威爾許( Jack Welch )提出的「績效強迫分配」理論( stack ranking system ),這套制度是把所有員工按績效高低依序排列,得出最優秀的前 20 %、中間的 70 %與末段的 10 %。 每個部門必須有 10% 的員工被打為最低績效。這樣的做法,往往會讓主管犧牲新人或已提出離職的員工。 當公司缺乏配套機制來支撐這種強迫分配時,員工會感到極度不公平,甚至因為這種文化而選擇離職,造成「劣幣驅逐良幣」的惡果。而這樣的機制,也會讓部門陷入惡性競爭,不利於所有人向上提升打造有凝聚力的圖隊。   誤區3:主管以為自己是績效面談高手,其實在瞎打分數 最關鍵的是,領導者有個普遍的誤解是:主管都應該具備績效面談的能力。 但根據 MAP 領導力評鑑中的全球 10 萬筆資料顯示,台灣經理人「評估部屬與績效」的能力,在全球僅排名 37% 。 ……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這樣做 績效管理把好人才趕跑?前外商人資長:3大誤區警惕!

不要只會設目標!執行力 5 大關鍵,讓你不再紙上談兵

  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驗?年初為自己設定今年要達成的目標,也對達成這些目標充滿希望與熱情,但年底回顧時,卻發現真正實現的目標寥寥無幾,最終只能以一句無奈的「計畫趕不上變化」草草收場。 這種執行力低落的情況,就像廚師精心規畫一場盛宴,最後卻只端上一兩道菜,或是把每道菜做得七零八落,讓客人嚴重懷疑他的能力。 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帶你深入了解執行力的真諦,拆解它的關鍵要素,並從我們豐富的知識庫中,萃取出一系列具體可行的方法,讓你提升執行力,不再「紙上談兵」。 什麼是執行力? 執行力,簡單來說,就是將決策或計畫轉化為實際行動,並達成預期成果的能力。 它不僅僅是「把事情做完」而已,更包含著堅持不懈、有效率地達成目標。 如果我們仔細拆解執行力,可以發現它至少包含 5 個關鍵要素: ·          熱情與決心: 對目標充滿熱情與不輕易放棄,也就是所謂的 恆毅力 ,是執行力的根本。 在面對挑戰和挫折時,具有恆毅力的人能夠堅持到底,持續朝著目標邁進。 一般來說,恆毅力的有無,可以預測你能否成功達成高難度的目標。 ·          專注: 執行力強大的人都知道,在雜事纏身的情況下,還能保持專注,是達成目標非常重要的條件。他們會排除不必要的干擾,將有限的心力投入到他們的目標上。 ·          效率: 在期限內完成任務或目標,不代表你有執行力。 把時間和資源做最有效率的利用,才是執行力的關鍵。這涉及到時間管理、任務規畫、流程改善等等不同的方面。 ·          紀律: 有執行力的人能夠抵抗誘惑、克服惰性,堅定朝目標前進。 它不是僵化的規則,而是為了實現目標而採取的自我管理方式。如果缺乏紀律,很容易迷失方向,被各種內在天性、外在環境所牽絆,最後偏離原始目標。 ·          應變能力: 在邁向目標的過程中,你會遇到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