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你追求的是目標,還是滿足感?

  成功,是建立事業;滿足,來自於你選擇成為怎樣的人。許多領導者在職涯後期才發現,達成目標和真正滿足感,是兩回事。 華頓商學院( Wharton )組織心理學家、暢銷書作者格蘭特( Adam Grant )指出: 「我們最深的遺憾,往往不是沒達成目標,而是沒堅守價值觀。很少人後悔自己事業上不夠有企圖心,但很多人希望當初能成為更有勇氣、更慷慨的人。」 領導者追求短期成果時,少了正直品格的堅持,往往會釀成危機,贏得小戰役,卻失去整個戰場。   那麼,該如何把品格落實在領導中?根據格蘭特的研究,公司雜誌( Inc. )整理出三個原則: 這是你每天的選擇 。 許多公司牆上張貼著「尊重」、「誠信」、「追求卓越」這類價值觀,但真正的考驗是,沒人看見時,你每天如何做選擇。 格蘭特建議,每天問自己:「我今天該做什麼決定,才能成為我希望被記得的那種領導人?」這可能意味著,在不舒服的情況下說實話、為弱勢挺身而出,或坦率承認錯誤。當你願意為價值觀付出代價,可能是失去業績、大客戶,甚至你的工作,它才算真正成立。   不只看績效,更要看行動。 真正判斷品格,不是說什麼,而是做了什麼。如果團隊裡充滿能力強、卻難以合作的人,不管營收多亮眼,團隊都會為此付出代價。 . ……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 :  你追求的是目標,還是滿足感?
最近的文章

負責只是表面,當責才是關鍵!4 方法打造勇於任事的團隊

  「負責」和「當責」到底有什麼差別?大家都說當責很重要,但它為什麼重要? 本文將透過這篇文章具體剖析這兩個概念的涵義,並介紹打造當責文化的 4 種具體方法。   如果你是一位銷售部門的主管,分派不同任務給銷售專員 A 和 B ,其中 A 負責在一個月內將某客群的銷售額提高 5 %,而 B 則是必須在一個月內將另一客群的銷售額提高 5 %。 一個月後, A 達成你的要求,但 B 卻更進一步,不僅只花半個月就達標,一個月後他的銷售額甚至提高了 8 %。 那麼,到底誰負責( responsible ),誰當責( accountable )?負責和當責到底有什麼差別?大家都說當責很重要,但它為什麼重要? 為了找尋解答,你可能在網路上看了不下 10 篇介紹這兩個概念的文章,卻還是對它們一知半解。然而,如果要建立具有當責文化的團隊,你還是得從了解當責的意義開始。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將透過這篇文章具體剖析這兩個概念的涵義,並介紹打造當責文化的具體方法。   負責和當責的區別 只要看一下英語辭典,不論是形容詞 responsible 和 accountable ,或是名詞 responsibility 和 accountability ,它們時常互相定義,詞義相去不遠。 不少英語文章也指出,這兩組詞彙常常被混用( used interchangeably )。 事實上,我們只要記住一件事就好:將它們區別開來,不是因為它們本來就有嚴格區別,而是為了要讓團隊或組織更成功。用佛家的話說,這只是一個方便法門。   所謂 responsibility ,是指「應該要做的行為」,也就是某人在某個職位上必須完成的工作或任務,亦即職責。 它是一個要求、期望、規定。例如,軟體工程師的職責可能是 API 的撰寫、測試和維護。 所謂 accountability ,則與此不同,它的重點放在「實際做出來的行為」。 當某人針對自己的職責做出了實際行動、產生了實際結果時,對這些實際行動和結果所負的責任,就是 accountability 。 以前述軟體工程師為例,雖然他的職責是撰寫、測試和維護 API ,但如果他後來沒有完成這些職責,那麼他的 accountability 就是對這個結果所負的責任。 換句話說, resp...

「擬策略不就是列預算?」小心這3個規劃策略盲點,你的團隊可能已經犯了!

AI 大浪來襲,產業秩序劇變,過去的成功方程式難以持續。企業經營者與經理人需要一個能兼顧策略思維、 決策選擇與執行力的實用架構,以帶動組織有效的變革 產業界倚重的策略名師、臺大國企系名譽教授李吉仁,於新書《轉型再成長》,結合學理邏輯並針對企業實務營運的痛點,提供有效的架構解方。 企業在形成策略的過程中,普遍存在不少盲點,以至於組織成員難以有效溝通,無法得出好品質的策略內容,執行的成效因而不彰,導致企業難以創造不一樣的經營成果。   以下分別針對「規劃概念」、「預算與策略」以及「決策當責」三個層面,提出個人觀察到三個常見的策略觀念盲點:   盲點一:既然計畫趕不上變化,何須縝密地進行策略規劃? 「計畫趕不上變化!」這應該是許多實務工作者耳熟能詳的話。儘管實務上不存在百分百精準的計畫,但是,若沒有釐清這個攸關規劃的本質概念,貿然投入規劃,心力必然打折扣,更別說是影響前景變數更多的策略規劃了! 在策略規劃的脈絡裡,決策者心中若對未來環境變化抱持高度不確定性的認知,那就很自然地會認為何須花時間去縝密地規劃未來,只要能及時掌握情勢變化,快速反應市場需求與競爭變化即可。換句話說,因為主觀上認為環境變化是不完全可知的,在做策略規劃時便容易傾向於短期與戰術性的盤算,調適速度因此成為戰術上關鍵的優勢。 這樣的策略思維與規劃傾向, 最常見於以製造代工( OEM / ODM )為主的企業,一來是因為代工廠商對未來的假設多源自於主要客戶的看法,而重要客戶很少會與代工供應商分享過於深入的發展策略(除非是長期交易關係或封閉型的供應鏈體系),即使有,也是方向性的看法,沒人敢保證能否轉化為具體的訂單數量;再者,要成為一線國際品牌大廠的重要製造夥伴,協助這些大廠的產品快速上市( time-tomarket ),本身就是競爭條件之一,應變速度很自然成為代工企業擬定策略思維的核心。   事實上,「計畫」肯定是趕不上「變化」,因為前者是可控因素,後者卻是不可控因素;但精準預測未來(從而掌握未來)並非策略規劃的核心目的! 換句話說,策略規劃並非產生「魔術水晶球」,讓你去預知未來。 具體來說,計畫的本質目的(或是說一定要產生的結果)起碼有 4 個重點: 1. 選定組織的方向( set direction ),確立了方向,才能有選擇地分配有限的資...

主管的終極目標是「不被團隊需要」?帶人帶到頭痛,問題可能出在少了這些心態!

  多人以為,當上主管就代表成功,但現實是——當上主管後,挑戰才剛開始。 我們會發現,許多主管都是從優秀的執行者晉升而來。過去,他們靠著高效完成任務、卓越的個人能力脫穎而出,然而當他們成為主管,卻發現事情開始變得複雜且不受控。 「自己做比較輕鬆,帶人怎麼這麼麻煩?」 「以前只要顧好自己的 KPI ,現在要顧整個團隊,壓力變好大!」 「部屬怎麼不照我的方式做?難道他們不懂嗎?」   這些困惑,來自於角色切換得不夠順暢。 因為主管從會「做事」到會「帶人」,需要有三大心態轉變:   1 . 放下「超人模式」,不要一個人當三個人用 很多主管剛上任時,習慣自己衝第一,因為這是他們最熟悉的工作模式。但是主管的責任是讓整個團隊成功,而不是靠自己拼命。團隊成功,才是主管的成功。   2. 克制自己的「解題慣性」,避免讓團隊變弱 優秀的主管能夠快速找到解決方案,這是一種天賦。但如果任何問題總是親自解決,團隊的成長機會就被剝奪了。讓團隊成員自己思考、自己動起來、自己解決問題,才是長遠的成功策略。   3. 學會「引導」,讓團隊自主運作 領導者的價值不在於發號施令,而在於能否創造一個讓團隊自動自發的環境。當團隊能夠自主思考、主動回報、彼此支援,主管的壓力自然會減少。 因此學會「引導」技巧,對於主管尤其重要。 當年我在台積電,從工程師升上主管的時候,其實也犯了以上的錯誤,總是一個人當三個人用、遇到問題親自解決以及常常對同仁發號施令等,讓我有一陣子非常不適應,感覺比以前更累,甚至還出現「天啊!早知道就不要升上主管」的負面想法。 . ……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 : 主管的終極目標是「不被團隊需要」?帶人帶到頭痛,問題可能出在少了這些心態!

向下管理的方法:為屬下建立職權,落實教練式領導

老闆扮黑臉有學問 某一次,我底下有一位新主管上任,部門同仁上班遲到的情形很嚴重,可見新主管的管理並不成功。不過,我站在他的立場想, 因為他剛上任沒多久,可能覺得不方便馬上擺出嚴厲態度,給人「新官上任三把火」的印象,說不定會有反效果。 於是我把新主管請到我的辦公室,事先跟他講好,「我發現你的部門遲到情形很嚴重,所以等一下開會的時候,我會當面責備你說: 『你為什麼沒有管好屬下?為何根據人資給我的資料,你們的上班情況這麼差?遲到的人這麼多?你應該好好管理你的部門!』」 換句話說,就是我在開會罵新主管之前,先讓他心裡有數,告訴他為什麼我要這麼做。最後,再由我來扮黑臉,幫他建立職權,可以管理底下的人。 啟發與迷思 這個故事的啟發是,我表面罵主管,其實是換一種方式,建立新幹部的管理權。當新幹部自己也被老闆罵了,更能讓屬下理解, 新幹部在指正他們的時候,不是因為新官上任很兇,存心要給大家下馬威,而是背後也有老闆的壓力。   明確分工,授予責任,幫屬下建立職權 高階主管應設法幫屬下建立職權,重點是明確分工,以各種方式授權低階主管,布達核決權限,賦予他們責任,甚至建立 KPI 、設定目標以便管理。 包括業績目標、部門的客訪頻率、要開發出多少新客戶、要填寫客訪日報或週報、同仁的出勤到班等等,任何工作都可以設定目標,賦予低階主管責任與權限, 帶領團隊達成。當然在此之前,高階主管要先與他溝通,希望他帶團隊做到什麼程度? 不僅如此,高階主管的工作重點還包括,以各種方式幫屬下鋪路、站台,例如陪同新任主管出席重要的會議或簡報,甚至幫他開場;介紹他認識客戶、供應商, 幫他引薦人脈關係等等。必要時,甚至藉由公開責備新任主管,讓他有充分的責任與權限來帶團隊;當然在此之前,高階主管可透過事前的照會, 讓新任主管不會心裡不痛快,更能幫助他無形中建立職權。凡此種種,做好這些環節,是向下管理的成功關鍵。   教練式的領導統御,不直接給答案 許多老闆採用「命令式」的領導,看到底下主管的管理績效不彰,就叫來臭罵一頓,直接命令他該怎麼做,從不給屬下反映的機會,我認為是不理想的。 … . ……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 : 向下管理的方法:為屬下建立職權,落實教練式 領導

領導者特質是什麼?好主管應具備的10項領導者特質

 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說過,如果把領導解釋成「管人」那就錯了,真正的領導是能帶著大家共同完成一件事情。 「領導」這二個字貫穿了我們的職涯,在基層員工時期,會想著如果我的主管有這些特質就好了,開始進階到管理層,就會開始思考我應該具備什麼領導者特質。以下提供 10 個好主管應該要具備的領導者特質,看看哪幾塊是你需要修練的拼圖。   1. 擁有大目標,能夠帶領團隊專注向前 「為什麼又朝令夕改?」、「反正一定會改,我們先等上面做決定!」,這些話是否很熟悉?當管理者無法定義或是給予團隊目標的時候,所有的成員就會在每一個卡點等待,因為他們不知道要往哪裡去。因此無論你是基層、中階主管或是高階主管,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,並且讓大家知道,我們要一起往那邊邁進,就算中途有修正,只是修正去的方法,而不是突然轉向。   2. 善於決策,並能承擔責任 「決策」絕對是領導者特質的重中之重,這也是團隊重要的「安全感」來源。身為主管,決策是你的責任,同仁跟著你的決策行動,就算最終結果不好,你也願意承擔,同仁拿到你的令旗就會毫無顧忌的往前衝,因為他知道就算最終失敗,你會承擔。將帥無能頂多累死三軍,但是若將帥不扛則,他將無軍可累。   3. 懂得適時賦權,給予同仁機會,培養接班人 「賦權」是一個雙贏管理機制,給予底下同仁能夠決定某些事情的權力時,同仁能開始學習當責,對自己有自信,找到工作的成就感。 主管也能變得輕鬆,有時間做更多規劃的工作,並且也能從中找到該職位的接班人,當主管再進階,原本的主管職就會有同仁順暢的補位。 權力抓在手上,只會累死自己,給予同仁機會,他們會給你驚豔的反饋。   4. 幫助團隊與同仁的成長 一個人很厲害那就只是「鶴立雞群」的清高,讓一群人成功抵達終點,才是「領導者」。因此管理者必須擁有的領導者特質中,讓團隊進步與讓同仁成長也是很重要的一環,讓同仁在專業上能夠不斷學習的機會,或是身為領導者能夠適時給予指導,讓同仁在團隊中能感受到自己不是原地踏步,他就會更願意留下來,而整個團隊的人都在慢慢進步,團隊的能量就會慢慢變大,距離成功也就不遠了。 … . ……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領導者特質是什麼?好主管應具備的10 項領導者特質

光靠希望沒有用,要全力狂飆!《F1電影》教我們的3個職場哲學

被貼上「過氣」標籤的你,是否也曾在職場賽道上感到迷失?《 F1 電影》不只是一部賽車電影, 更揭示了職場逆襲的核心真理:每天 0.1 秒的堅持,加上 Plan C 的戰鬥策略,如何引領團隊從墊底到逆轉勝。 你有沒有在低潮中被誤解、被低估、甚至被放棄過?《 F1 電影》不只是在講賽車,而是在講你面對逆境、領導、翻盤的時刻。 如果每個人每圈都能貢獻 0.1 秒,那十圈下來,就是從最後變成第一的距離。 ( If every person could contribute 0.1 seconds per lap, over ten laps that ’ s the distance from last to first. )   將「每圈 0.1 秒」成為生活的思維訓練,把每天拆成一圈圈小挑戰: 多一點專注力; 多一點習慣養成; 多一點反思精進。   你可能看過《 Rush 》、《 Ford v Ferrari 》,但這次由布萊德·彼特主演的《 F1 電影》帶來與《魔球》同等熱血,節奏快到讓你全程保持清醒與激情。 這部電影除了速度,更隱藏著策略與思考:一位被貼上「過氣」標籤的老將,如何翻轉整支車隊,帶領年輕人成就一個團隊。   希望不是策略的一部分 靠希望在資料與計算為王的 F1 世界,並不可靠。只有具體計畫與行動,才是真正靠得住的策略。 懶人容易依賴希望,但在 F1 這種靠資料、計算與執行的領域,只有具體計畫與行動才可靠。   C 計畫,就是為了戰鬥 在 APXGP (《 F1 電影》中的一支賽車隊)最黑暗的時刻,這句台詞點燃反敗為勝的火種。當車隊墊底、資源匱乏, Plan C 不只是備胎,而是背水一戰的武器。那些你口中說著「等一下」「再看看」的,其實只是你把 Plan A 用到爛、 Plan B 當藉口,卻從未真正想過: 人家的 Plan A 或 Plan B 是有資源下的計劃,如果這場人生是場硬仗,那沒有資源及背景的你, Plan C 就是你唯一的底牌。 … . ……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光靠希望沒有用,要全力狂飆!《F1 電影》教我們的3個職場哲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