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功,是建立事業;滿足,來自於你選擇成為怎樣的人。許多領導者在職涯後期才發現,達成目標和真正滿足感,是兩回事。 華頓商學院( Wharton )組織心理學家、暢銷書作者格蘭特( Adam Grant )指出: 「我們最深的遺憾,往往不是沒達成目標,而是沒堅守價值觀。很少人後悔自己事業上不夠有企圖心,但很多人希望當初能成為更有勇氣、更慷慨的人。」 領導者追求短期成果時,少了正直品格的堅持,往往會釀成危機,贏得小戰役,卻失去整個戰場。 那麼,該如何把品格落實在領導中?根據格蘭特的研究,公司雜誌( Inc. )整理出三個原則: 這是你每天的選擇 。 許多公司牆上張貼著「尊重」、「誠信」、「追求卓越」這類價值觀,但真正的考驗是,沒人看見時,你每天如何做選擇。 格蘭特建議,每天問自己:「我今天該做什麼決定,才能成為我希望被記得的那種領導人?」這可能意味著,在不舒服的情況下說實話、為弱勢挺身而出,或坦率承認錯誤。當你願意為價值觀付出代價,可能是失去業績、大客戶,甚至你的工作,它才算真正成立。 不只看績效,更要看行動。 真正判斷品格,不是說什麼,而是做了什麼。如果團隊裡充滿能力強、卻難以合作的人,不管營收多亮眼,團隊都會為此付出代價。 . ……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 : 你追求的是目標,還是滿足感?
「負責」和「當責」到底有什麼差別?大家都說當責很重要,但它為什麼重要? 本文將透過這篇文章具體剖析這兩個概念的涵義,並介紹打造當責文化的 4 種具體方法。 如果你是一位銷售部門的主管,分派不同任務給銷售專員 A 和 B ,其中 A 負責在一個月內將某客群的銷售額提高 5 %,而 B 則是必須在一個月內將另一客群的銷售額提高 5 %。 一個月後, A 達成你的要求,但 B 卻更進一步,不僅只花半個月就達標,一個月後他的銷售額甚至提高了 8 %。 那麼,到底誰負責( responsible ),誰當責( accountable )?負責和當責到底有什麼差別?大家都說當責很重要,但它為什麼重要? 為了找尋解答,你可能在網路上看了不下 10 篇介紹這兩個概念的文章,卻還是對它們一知半解。然而,如果要建立具有當責文化的團隊,你還是得從了解當責的意義開始。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將透過這篇文章具體剖析這兩個概念的涵義,並介紹打造當責文化的具體方法。 負責和當責的區別 只要看一下英語辭典,不論是形容詞 responsible 和 accountable ,或是名詞 responsibility 和 accountability ,它們時常互相定義,詞義相去不遠。 不少英語文章也指出,這兩組詞彙常常被混用( used interchangeably )。 事實上,我們只要記住一件事就好:將它們區別開來,不是因為它們本來就有嚴格區別,而是為了要讓團隊或組織更成功。用佛家的話說,這只是一個方便法門。 所謂 responsibility ,是指「應該要做的行為」,也就是某人在某個職位上必須完成的工作或任務,亦即職責。 它是一個要求、期望、規定。例如,軟體工程師的職責可能是 API 的撰寫、測試和維護。 所謂 accountability ,則與此不同,它的重點放在「實際做出來的行為」。 當某人針對自己的職責做出了實際行動、產生了實際結果時,對這些實際行動和結果所負的責任,就是 accountability 。 以前述軟體工程師為例,雖然他的職責是撰寫、測試和維護 API ,但如果他後來沒有完成這些職責,那麼他的 accountability 就是對這個結果所負的責任。 換句話說, resp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