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大型企業的資深主管老林最近頗為困惑。 他說:「以前我每週開會,一個一個追進度、問數字,部屬都乖乖回報、績效還不錯。現在我照樣做,為什麼大家卻愈來愈冷漠,甚至覺得我在找碴?」 老林的狀況,其實是許多管理者的共同困境。表面看,他在「追績效」;實際上,他忽略了時代、組織氛圍與人心的變化。 一、從「命令」到「溝通」的轉變 過去的職場講求服從,主管說什麼、員工做什麼,指令式管理能在短時間內看到成效。但現在的工作型態不同了,員工多半受過良好教育,也更重視工作意義與尊重。 如果主管仍以「命令式」、「檢討式」的方式追績效,就會讓部屬感覺被監控、被懷疑,自然產生防衛心理。 現代的管理,不只是「問結果」,而是理解過程。 你追的不是數字,而是人──他在想什麼、卡在哪裡、需要什麼資源。當部屬感受到你想「協助」,而不是「審問」,進度自然會主動報。 二、為何有些主管不用追,部屬反而會主動? 這是管理成熟與否的分水嶺。 . ……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 : 管理者的盲點──別只顧追績效,要懂得帶人
我國中一年級時,導師交給我一把鑰匙,並說道:「你今天最早來,以後這把鑰匙交給你,你負責 07 : 00 前到校,幫同學開門。」 接下來,我必須每天 5 點 30 分起床、 6 點吃完早餐後,從家裡騎 20 分鐘腳踏車,到教室先幫同學開門。 對一個升學班而言,如果主要的績效是升學率,我所做的只是一位負責開門的人,與班級的績效(升學率)難以連結。 換作公司組織來看,我並不是一位卓越的員工,我只是把上級(導師)交給我的工作做好( do the things right )。 1983 年,湯姆.畢德士( Tom Peters )與羅伯特.華特曼( Robert Waterman )合寫一本轟動一時的書,書名叫《追求卓越》( In Search of Excellence )。書中提到成功的企業,是由具有卓越素質的個別員工所構建而成,要將員工視為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之一,員工則以卓越的工作表現和貢獻,推動企業的成功。然而,當公司透過招募與選拔優秀人才,輔以教育訓練展現員工實力, 結局卻是,當員工表現卓越之後,不久即隨之求去。 當員工從菜鳥變成老鳥,就可能認為工作意義不如以往 隨著社會的發展,人們需要在企業或組織中工作才得以謀生,工作不僅提供了經濟收入,也讓人們有機會發揮潛能,追求個人與職業的目標,獲取成就感、社會地位及自我價值。雖然,工作為人們帶來成就、機會與挑戰,而隨著工作時間愈久,使得人們因工作壓力、職業倦怠、失去熱情等因素。認為工作是一種「單調乏味」、「缺乏自主」或「浪費時間」的事,在這樣的環境下,員工當然很難有卓越的表現。 培養追求卓越的員工,是企業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。企業要使員工表現卓越的 3 個條件,首先,要 建立鮮明的企業文化和共享的價值觀 ;其次, 確保組織中具有引領團隊走向卓越的領導者 ;第三, 建立讓人獲得尊重、傾聽、重視、支持與託付,有意義且具挑戰的工作環境 。 根據心理學家亞伯拉罕.馬斯洛( Abraham Maslow )所提及的需求理論,當人們邁向自我實現的工作,即超越自我,會使人們跳脫僅關注自身的狀態,而改以卓越、共享願景為工作目標。 與其被動等待一位英明的領導者,來建立有意義的工作環境,為何不超越勝負,讓自己從自私自利轉變為服務他人,由自己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