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大浪來襲,產業秩序劇變,過去的成功方程式難以持續。企業經營者與經理人需要一個能兼顧策略思維、決策選擇與執行力的實用架構,以帶動組織有效的變革
產業界倚重的策略名師、臺大國企系名譽教授李吉仁,於新書《轉型再成長》,結合學理邏輯並針對企業實務營運的痛點,提供有效的架構解方。
企業在形成策略的過程中,普遍存在不少盲點,以至於組織成員難以有效溝通,無法得出好品質的策略內容,執行的成效因而不彰,導致企業難以創造不一樣的經營成果。
以下分別針對「規劃概念」、「預算與策略」以及「決策當責」三個層面,提出個人觀察到三個常見的策略觀念盲點:
盲點一:既然計畫趕不上變化,何須縝密地進行策略規劃?
「計畫趕不上變化!」這應該是許多實務工作者耳熟能詳的話。儘管實務上不存在百分百精準的計畫,但是,若沒有釐清這個攸關規劃的本質概念,貿然投入規劃,心力必然打折扣,更別說是影響前景變數更多的策略規劃了!
在策略規劃的脈絡裡,決策者心中若對未來環境變化抱持高度不確定性的認知,那就很自然地會認為何須花時間去縝密地規劃未來,只要能及時掌握情勢變化,快速反應市場需求與競爭變化即可。換句話說,因為主觀上認為環境變化是不完全可知的,在做策略規劃時便容易傾向於短期與戰術性的盤算,調適速度因此成為戰術上關鍵的優勢。
這樣的策略思維與規劃傾向, 最常見於以製造代工(OEM/ODM)為主的企業,一來是因為代工廠商對未來的假設多源自於主要客戶的看法,而重要客戶很少會與代工供應商分享過於深入的發展策略(除非是長期交易關係或封閉型的供應鏈體系),即使有,也是方向性的看法,沒人敢保證能否轉化為具體的訂單數量;再者,要成為一線國際品牌大廠的重要製造夥伴,協助這些大廠的產品快速上市(time-tomarket),本身就是競爭條件之一,應變速度很自然成為代工企業擬定策略思維的核心。
事實上,「計畫」肯定是趕不上「變化」,因為前者是可控因素,後者卻是不可控因素;但精準預測未來(從而掌握未來)並非策略規劃的核心目的!
換句話說,策略規劃並非產生「魔術水晶球」,讓你去預知未來。
具體來說,計畫的本質目的(或是說一定要產生的結果)起碼有4個重點:
1.選定組織的方向(set direction),確立了方向,才能有選擇地分配有限的資源。
2.設定目標(set goals),有了明確的目標,才能定期反饋調整。
3.成員透過參與獲得激勵(motivation),這對於行動的執行與目標的達成,具有重要性。
4. 產生學習(learning)效果,有明確的規劃流程,加上結果反饋,才能透過學習效果去發展能力。
簡單地說,策略規劃本身就是管理的起步,它的目的並不在於精準預測。
更明確地說,策略規劃的根本目的,是在設想與勾勒未來,設定可行目標,從而導引企業領導人有效配置有限的資源。
因此,如果沒有針對組織的未來發展,進行不同於現狀的設想,目標就只能從現狀有限地延伸,首要考量的必然是可行性,而肯定不會有改變現狀的策略性作為。
.……
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「擬策略不就是列預算?」小心這3個規劃策略盲點,你的團隊可能已經犯了
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