驅動力指的是驅使個人做某個行為的力量,即是行動的動機。 驅動力不只是組織管理議題,也是相當個人化的議題。進一步的說,工作驅動不是管理別人的技巧、思考著用什麼方式讓員工達到績效。 工作驅動反而是自我管理的技巧,進而用利他的角度帶領他人成長,達到組織的改變。 疫情引發的大辭職潮更加凸顯這個議題的重要性。疫情及科技的發展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生中的價值順序、對於工作有更多的想像。 對於被稱為「 YOLO 世代」( you only live once )的 Z 世代人才來說,他們更加重視在生活與工作間實現自我價值。 隨著覺察多元自我價值的現象越來越流行,甚至成為職涯發展主論述時,過去傳統強調單一、固定、規範的管理模式首當其衝。 資深管理者都一致覺得員工越來越難管理,沒有什麼標準化的風格可以依循。 現今的管理者如果不懂心理學、不了解人性需求,是沒有辦法管理員工的。 所以,越來越多的離職案例都顯示,「主管」才是造成員工離職的主因。 尤其在知識型的工作下,工作時間不代表產出,工作的投入( Engagement )才是衡量單位高績效的指標,連滿意度調查都逐漸轉移為投入程度調查。 投入程度高的員工會融入工作崗位的角色扮演,將工作做為自我展現的一部分,盡力將工作「做好」而不是把工作「做完」。反之,工作的倦怠則降低工作的投入程度,甚至引發離職的意念。 曾有一位相當優秀的求職者告訴我,他離開半導體外商的主要原因是不適應公司惡性的競爭文化。 工作不講求共同完成目標,而是儘量不要讓責任落到自部門身上。 所以開會重點是先把對方的問題「 Highlight 」出來,而不是思考解決問題。 他疑惑到「為什麼我們不能合作?」這就是認知失調引起工作倦怠後離職的例子。… ..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高績效領導的組織心理學:談工作驅動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