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多數的管理理論會提及.如果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.就要先改變他的動機。所以當員工沒把事做好.主管會把原因歸結在員工沒用心.也就是動機不足.只要幫員工找到激勵他的方法,他們會積極把事情做好。
然而《績效!績效!Part II》認為.要主管幫部屬找到他的動機,無異於是把主管當成心理醫生,對專業經理人根本難如登天。從實際管理角度而言.比心理學更好的選擇應該是行為管理。 因為當行為不好的時候,你看得到、可以衡量,也可以討論如何改善它。
也就是說.在檢討員工表現時.探討改善動機不如探討改善行為來得實用。
績效檢討前,要先排除心理偏誤.接著要排除主管或組織規範不清楚因素,接下來的績效面談才準確。
《Google超級用人學》指出,Google在績效考核前,會先跟主管們開會,提醒他們排除績效評估常會發生的心理偏誤。
在評估績效後,發現結果不如預期,則是要找到員工的問題,以及如何改善。…
《績效!績效!》提出15個最常出現的問題,讓經理人先做「教導分析」,從這些環節檢視,是否已讓員工充分知道這些該執行的項目,找出應該改善的地方。…
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員工績效不彰該怎麼辦?主管應該檢視這15個問題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