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「為何這兩個目標沒達成?」一味檢討部屬的績效面談,是最差勁的做法

當公司寄發績效評估與面談通知時,不論主管或是一般同仁都為此備感壓力。雙方常見的反應是這樣的。
主管認為,「每次面談到後段氣氛都很僵,都是我在解決員工的問題!」「到底該怎麼談,才不會傷了和氣,又能讓部屬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呢?」
相對而言,員工也有類似感受,「我不知道該說什麼,都是主管問我為什麼沒有做到?怎麼都做不到?」
「反正主管只會說我哪裡要改進,再多的理由都被認為是抱怨與藉口!」
為何績效面談讓主管與員工如此頭痛?
實務上,常見到主管受到一對一面談的緊張氣氛影響,不小心採用過當的質問語氣。
當主管在對話過程一味地為對方提出建議,看似在給予幫助,但卻宣告了雙方關係的不對等,將原本善意的輔導溝通,轉變成指揮和命令。
然而,指揮建議容易令人產生防衛與不悅的心理,對工作績效的改善效果相當有限。

績效面談不是為了抓戰犯!未來潛力比過去表現更重要
如何做好績效面談有許多論述,不過最終都回歸到「績效考核的目的是什麼?」
負責組織內的領導力發展計劃多年,我認為績效面談對組織來說,是回顧人才培育的階段性總結,而對員工而言,則是尋求個人持續發展的好機會。
因此,績效面談並不是一直往後看的過程。
與其一直想著處理不能改變的過去,聚焦現存的績效問題,容易落入只看個人缺點的陷阱。
不如與同仁一同往前看,引導部屬思考如何為公司做出貢獻,同時找出方法發展更好的自己。
理想的績效面談是一個雙向的對話,而不是只有主管單方面地進行審核與批評。
在面談開始前,除了準備考核項目等書面資料外,還可以提供同仁4個問題預先思考,有助於在面談營造正向氣氛,促進溝通效果:
1.       過去這段期間,做得有成就感的部份(或個人覺得有成長的部份)?
2.       經過這段期間,個人最想改進的地方?覺得想加強的能力?
3.       觀察現有制度、流程與活動,有什麼可以讓公司變得更好的部份?
4.       為了達成上述目標,有什麼主管可以協助的地方,需要調整的部份?
在對話開始時,主管別急著對工作進行檢討與批判,不妨先讓同仁談談自己做得好的地方,引發對工作的成就感,並且省思在工作上還可以表現更好的地方。這些問題同時也傳達了主管將進行雙向溝通的訊號,並非只有單向的糾正或指責,表達願意和部屬共同找出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及改善的方法。

提問式面談,讓部屬自然產生責任感
績效面談技巧是個需要不斷練習的軟性溝通技能,常見的面談方式包含了「三明治回饋」或是「STAR 行為事例面談」等步驟。
但我習慣使用「GROW 模式」,也就是教練式輔導,偏重以「提問」的方式提升部屬的「覺察能力」與「責任感」….

資料來源:經理人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主管別再把「謝謝辛苦了」掛嘴邊!10種稱讚方式,讓員工更賣力

當主管在領導時,稱讚並不是件容易的事,表達自己的感謝更是困難,特別對象是一同工作的夥伴們; 但若能適時表達對其的讚賞將有助於大幅改善關係、激勵彼此向前,更能在工作上合作無間、提升團隊效率。 因此,該怎麼把讚賞的心意傳達到進部屬心坎裡,或許可以參考本文的 10 種作法。 現代的辦公室文化較過去來的開放、輕鬆,辦公氣氛不再充斥著高壓、肅殺氣息,取而代之是更多的同事、 主管間互動、交流、溝通,因此不論是平輩間、上司下屬間的相處,若能適時的表達自己的心意, 將能更快速的拉近彼此的距離,取得好感。 但是,若每天相處都不斷在表達您對他們的重視與感謝,則會讓人感到厭煩,也會讓人覺得只是「空口白話」; 適時的透過特殊節日或慶典的小驚喜、感謝信能讓工作中的關係更緊密,主管若對下屬更定期表達讚賞, 讓他們感受到實質關心、增進工作中的幸福感,將更能激勵團隊繼續專注於工作。 以下是《 104 職場力》依據中外專家的建議,整理出的「辦公室最佳的 10 種表達讚賞作法」,透過這些意想不到的表達, 應該是最能讓人感受誠意的作法哦!   1. 稱讚工作做得真好 很簡單、也很純粹,但是也是最直接有效的作法。 不論職銜與位階高低,所有的職員都是領薪酬為公司效力,因為工作上有所表現而獲得稱讚是人人都喜歡的結果,只是當主管在讚賞下屬的工作表現時,要注意頻率的掌握,以及要有「具體讚揚的事項」,才可以避免最後員工誤以為那些讚賞因過於頻繁出現,而認為只是主管的口頭禪、並沒有什麼實質意義。   建議作法是: 主管們可以花點時間說明細節,讓員工感受到你注意到他們在小細節的付出,把類似「你做得很好」這種話,變成「我看到你有注意到這次專案當中的異常數字,我對你這樣的細心感到很讚賞。」   2. 真誠的說句謝謝 沒有人會討厭有禮貌的人,表達感謝之意的謝謝不止是社交禮儀的必備話語,也是表達對員工讚賞的最佳用詞,適時的感謝同仁們的辛勤工作與貢獻,不但能讓他們直接感受到溫暖,更大的重點是能打造出一個客氣、禮貌、文明,而且願意把感謝說出口的工作場所,實現「 Giver 精神」。 ……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主管別再把「謝謝辛苦了」掛嘴邊!10 種稱讚方式,讓員工更賣力

PDCA 循環法則是什麼?PDCA 詳細意思、實際範例一次讀懂!

DCA 循環是什麼?其中最著名的例子,是由日本樂天社長三木谷浩史說過的「每天改善 1% , 1 年強大 37 倍。」 其中蘊含的道理,即是每天「持續改善」的 PDCA 循環( PDCA Cycle )。 其概念源自美國,卻因日本貫徹,才又被世人重視, PDCA 的意思、定義與實際範例該如何進行?我們將源流整理如下。   PDCA 意思是? PDCA 誕生年代:美國製衰頹,日本生產興起 1920 年代 美國產品主宰世界市場          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,許多工業國家受到戰火蹂躪,卻只有北美洲有能力生產、製造商品。因此,在 1920 年起的幾十年間,美國製的產品遍及世界。 1950 年代 日本崛起的祕密:全面品質管理 1 955 年起, 品質好、價格平實的日本產品開始進入美國,威脅北美工業。         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日本為了重建國家,邀請品質管理大師威廉・戴明( William Deming )到日本授課。戴明傳授全面品質管理十四要點,他認為在產品製造完才「抽樣檢驗」,往往太遲且無效。應該在每個環節都落實檢查、修正,讓產出擁有穩定品質,就無須事後檢驗了。   1980 年代 PDCA 循環成為重要管理工具          為了讓組織能管控各個生產環節,戴明將生產流程歸納如圖,而日本人濃縮成計畫( Plan )、執行( Do )、查核( Check )、行動( Act )循環。         1980 年代,因為日本產品品質受到各國認可,戴明理論再度受到重視。自此, PDCA 循環成為世人熟知的管理工具。 PDCA 定義、範例 PDCA | Plan 計畫:找出問題原因,制定「改善計畫」 首先, 先盤點自己手上所有的待辦事項,接著思考哪些工作可以捨棄、哪些工作的先後順序可以調換 ⋯⋯ 假如沒辦法確實按照計畫完成工作,第...

8 個差異,看懂領導者和管理者的不同!你更偏向哪一種?

領導者的權力來自他的影響力。彼得·杜拉克( Peter Drucker ) 說過:「領導者的唯一定義就是:一個有追隨者的人。」 一個好的領導者會運用他的影響力挑戰並改革既有的規則,管理者則是監督員工是否依照指令做事,並確保領導者設立的目標在過程中得以實現。 領導 VS. 管理 管理與領導,都是主管必須要懂得事情,但卻是兩種不同的能力,也有不同的性質和目的。 1. 專注於願景 vs. 專注於執行 領導者專注於為團隊訂立新目標,帶領公司往正確的方向發展。管理者則接收領導者的想法,為其目標設立確切的執行方式。   2. 推銷式說服 vs. 直接下指令 領導者必須說服旁人相信他們的想法是值得被採納的,換句話說,領導者必須懂得 「銷售」 他們的創意,畢竟,領導者的權威是建立在旁人對其的信任。管理者傾向直接下達命令,因為他們的任務是去實踐政策,並告訴大家該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。   3. 懂得冒險 vs. 降低風險 要創新就必須冒險,這是領導者在力求改變的過程中必須了解的事實。然而在冒險的同時,管理者則負責將風險降到最低,並確保每位員工都有做好份內的事。   4. 鼓勵 vs. 指導 領導者必須時常鼓勵員工跳出框架思考以激發團隊的創意。管理者當然也可以給予鼓勵,但是他們的首要責任是教導員工該如何執行他們的工作。因此,當你不知道該如何有效履行職責時,管理者是你最好的請益對象。   5. 逆流而上 vs. 順流而下 為避免公司停滯不前,領導者必須勇於改變現狀以確保公司發展與時俱進。 另一方面,管理者則負責帶領員工執行高層訂出的目標。   ……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8 個差異,看懂領導者和管理者的不同!你更偏向哪一種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