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績效管理與員工發展

 

要解決績效管理的問題,首先就要來暸解績效管理的定義與流程

 

績效管理的定義

什麼是績效?

就字面上的意義來說,績效就是成績的效果。試想以下這些敘述是績效嗎?

        今年上半年做了100萬元的業績。

        本月份完成了3個工作指導。

        今年完成了5場產品說明會。

我們可以說上面這三句話各是「完成了一項工作」,但是無法稱他們是「績效」。

因為這個工作的結果是否好與壞,是否達到部門與組織的預期,是看不出來的。也就是無法看出這些工作的結果對部門,對企業的價值是什麼。

如果,我們加上了目標或衡量指標,變成了以下的敘述:

        今年業務部目標營業額300萬元,上半年完成了200萬元的業績

        本月份完成了3個工作指導,讓產品不良率下降了5%

        今年完成了5場產品說明會,促進業績提升10%,品牌知名度提升5%

這樣就會感覺這些工作成果,對於企業部門的目標與價值來說有了「效果」。

所以我們可以說,績效就是「為了達到組織的目標,盡一切努力所達到的結果。」

 

為什麼大家要盡一切努力達到績效?

所以,我們就會想要問兩個問題:達到這些成果,會有什麼好處?或者,在完成的過程中會得到什麼資源與支援?

首先,達到會有什麼好處?管理專家米契爾.拉伯福(Michael Leboeuf)曾說:
「人們會去做能夠受到獎勵的事情,而不會去做他所害怕受到處罰的事情」。也就是華人世界所謂的「趨吉避凶」,既然是對自己好的事情,就會往這方面去做,而盡量不要去做會讓自己受到傷害的事情。在組織裡面有哪些「好處」?舉凡薪獎、升遷、讚美,以及成就感都是。

薪獎:也就是薪資與獎金,這是我們最常見的好處,當部屬達到公司與組織績效,最直接的好處就是依照薪獎規定,在薪資與獎金上有實質的給予,所謂「重賞之下必有勇夫」。

升遷:達到績效之後,也是證明工作能力出眾,足以擔當更高職位的責任,因此依照公司晉升規定,給予職務的晉升,也是一種肯定與獎賞。

讚美:這是指在日常工作當中,主管針對部屬做得好的地方給予口頭上的肯定與讚美,我們在前面「主管的職場溝通藝術」、「部屬培育與工作指導」,以及「團隊領導與共識建立」的幾個章節中,都特別強調新世代的主管除了要會把工作做好,在對「人」的管理,特別是溝通、指導,與團隊領導中,都要先從「肯定對方」的部分開始,除了能夠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外,「肯定做得好的地方」也能讓部屬覺得自己的所做作為「有被看見」,而不是被主管「挑毛病」。

成就感:這是指部屬本身對於達成工作的成果,在心中所產生的成就喜悅。這部分因人而異,在「部屬培育與工作指導」,以及「團隊領導與共識建立」章節中我們有提到能力與意願,每個部屬對於工作成就感的定義與設定不同,能夠為了自己成就感而「盡一切努力」的員工,都是意願上非常強烈的人。

因此,我們可以說,有了這些好處,會讓人產生動力與意願,想要完成績效。
這就是米契爾.拉伯福所說的:「人們會去做受到獎勵的事情。」……

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績效管理與員工發展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主管別再把「謝謝辛苦了」掛嘴邊!10種稱讚方式,讓員工更賣力

當主管在領導時,稱讚並不是件容易的事,表達自己的感謝更是困難,特別對象是一同工作的夥伴們; 但若能適時表達對其的讚賞將有助於大幅改善關係、激勵彼此向前,更能在工作上合作無間、提升團隊效率。 因此,該怎麼把讚賞的心意傳達到進部屬心坎裡,或許可以參考本文的 10 種作法。 現代的辦公室文化較過去來的開放、輕鬆,辦公氣氛不再充斥著高壓、肅殺氣息,取而代之是更多的同事、 主管間互動、交流、溝通,因此不論是平輩間、上司下屬間的相處,若能適時的表達自己的心意, 將能更快速的拉近彼此的距離,取得好感。 但是,若每天相處都不斷在表達您對他們的重視與感謝,則會讓人感到厭煩,也會讓人覺得只是「空口白話」; 適時的透過特殊節日或慶典的小驚喜、感謝信能讓工作中的關係更緊密,主管若對下屬更定期表達讚賞, 讓他們感受到實質關心、增進工作中的幸福感,將更能激勵團隊繼續專注於工作。 以下是《 104 職場力》依據中外專家的建議,整理出的「辦公室最佳的 10 種表達讚賞作法」,透過這些意想不到的表達, 應該是最能讓人感受誠意的作法哦!   1. 稱讚工作做得真好 很簡單、也很純粹,但是也是最直接有效的作法。 不論職銜與位階高低,所有的職員都是領薪酬為公司效力,因為工作上有所表現而獲得稱讚是人人都喜歡的結果,只是當主管在讚賞下屬的工作表現時,要注意頻率的掌握,以及要有「具體讚揚的事項」,才可以避免最後員工誤以為那些讚賞因過於頻繁出現,而認為只是主管的口頭禪、並沒有什麼實質意義。   建議作法是: 主管們可以花點時間說明細節,讓員工感受到你注意到他們在小細節的付出,把類似「你做得很好」這種話,變成「我看到你有注意到這次專案當中的異常數字,我對你這樣的細心感到很讚賞。」   2. 真誠的說句謝謝 沒有人會討厭有禮貌的人,表達感謝之意的謝謝不止是社交禮儀的必備話語,也是表達對員工讚賞的最佳用詞,適時的感謝同仁們的辛勤工作與貢獻,不但能讓他們直接感受到溫暖,更大的重點是能打造出一個客氣、禮貌、文明,而且願意把感謝說出口的工作場所,實現「 Giver 精神」。 ……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主管別再把「謝謝辛苦了」掛嘴邊!10 種稱讚方式,讓員工更賣力

PDCA 循環法則是什麼?PDCA 詳細意思、實際範例一次讀懂!

DCA 循環是什麼?其中最著名的例子,是由日本樂天社長三木谷浩史說過的「每天改善 1% , 1 年強大 37 倍。」 其中蘊含的道理,即是每天「持續改善」的 PDCA 循環( PDCA Cycle )。 其概念源自美國,卻因日本貫徹,才又被世人重視, PDCA 的意思、定義與實際範例該如何進行?我們將源流整理如下。   PDCA 意思是? PDCA 誕生年代:美國製衰頹,日本生產興起 1920 年代 美國產品主宰世界市場          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,許多工業國家受到戰火蹂躪,卻只有北美洲有能力生產、製造商品。因此,在 1920 年起的幾十年間,美國製的產品遍及世界。 1950 年代 日本崛起的祕密:全面品質管理 1 955 年起, 品質好、價格平實的日本產品開始進入美國,威脅北美工業。         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日本為了重建國家,邀請品質管理大師威廉・戴明( William Deming )到日本授課。戴明傳授全面品質管理十四要點,他認為在產品製造完才「抽樣檢驗」,往往太遲且無效。應該在每個環節都落實檢查、修正,讓產出擁有穩定品質,就無須事後檢驗了。   1980 年代 PDCA 循環成為重要管理工具          為了讓組織能管控各個生產環節,戴明將生產流程歸納如圖,而日本人濃縮成計畫( Plan )、執行( Do )、查核( Check )、行動( Act )循環。         1980 年代,因為日本產品品質受到各國認可,戴明理論再度受到重視。自此, PDCA 循環成為世人熟知的管理工具。 PDCA 定義、範例 PDCA | Plan 計畫:找出問題原因,制定「改善計畫」 首先, 先盤點自己手上所有的待辦事項,接著思考哪些工作可以捨棄、哪些工作的先後順序可以調換 ⋯⋯ 假如沒辦法確實按照計畫完成工作,第...

僅 5% 員工是 A 級人才!主管如何識才、培育更多超強部屬?我的 3 點建議

  所謂的人才,是要去管理他人的人,要能夠吸收「日月精華」,再不斷展延、產生效益。 如果樣樣東西都要人家教,就不能算是人才。尤其,很多年紀輕輕就成為菁英分子的人,往往到後來都無法成為真正優秀的領導人。 有一句話叫做「小時侯胖不是胖」,依照我的觀察,很多所謂的「青年才俊」,最後往往都無法成為真正優秀的領導人。 原因在於他們只是學了一個「形」便拿來套用,並沒有真正地內化。 所以,倘使這些「青年才俊」年紀輕輕就願意努力學習,尚能學到一些東西,成為組織中的中間幹部;最糟糕的是當他受到大家的鼓勵,稱讚他是菁英分子,產生自己很行、很優秀的認知,反而降低持續體驗與學習的努力,最後無法勝任工作,遑論成為卓越的領導者。 「形」就是外顯。 西方的理論比較強調外顯的部分,希望人們表現出有自信的一面;但是這樣的人,雖然看起來很耀眼,卻很容易淹沒在掌聲之中。 相反地,有些人看起來沒什麼自信,但是他內部有某些東西持續成長,當內涵累積到某一種程度的時候,就像大家說的「開竅」,他便會開始慢慢發光,內涵才是真正的能力。 我們在衡量人才時,往往只從他外顯的學歷、工作經驗等等角度來看,可是還有一些能力本身並不那麼耀眼,但它就像一種催化劑, 讓事物可以從內部不斷醱酵,這些反而是更為根源、更重要的根源能力。 如果沒有這些根源能力做為基礎,其餘的能力條件將無法長期、持續不斷的產生。 因此,了解這幾項根源能力,有助於領導者與主管真正有能力讀人識人,找到真正的高潛力人才。 一、涉務性 首先,就是「涉務性」。 涉務性強調的是一個人必須養成涉及一般事務的習性,習慣去瞭解自己所接觸到的東西,而不是因為它目前對自己沒有價值,就視若無睹。 效用 1 :幫助學習 隨著年齡增長,見到外面的世界,你接觸的事物愈來愈多,不管是報紙新聞,還是你自己實際接觸到的事物,都會愈來愈多元,這些東西都不是什麼特別重大的項目,可是點點滴滴累積起來,就變成一種常識。 專業能力你可以透過學習而學會;但是「常識」,它的範圍太廣泛,那是從每個人自出生以來便一點一滴累積下來,變成一種習慣,沒有辦法在企業裡面教會一個人要有什麼樣的常識。 常識可以幫助你學習,當你在課堂上學到某樣東西的時候,可以連結到實務的世界,知道可以跟什麼東西互相對應;否則的話,如果是在「真空」裡面學習,不曉得外面的世界是如何實際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