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別讓規定扼殺組織發展、員工的心!最好的管理,就是「不用管

 


第二次世界大戰時,美國戰略情報局(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,為中央情報局的前身)局長威廉.唐納文(William Donovan)為了瓦解同盟國士氣,製作了一套《簡單破壞實戰手冊》(Simple Sabotage Field Manual),暗中發送給同盟國的支援者,訂定許多由官僚式的規則,藉由影響每個人的處事態度,從內部拖垮敵軍。

手冊裡包含諸如「每件事都要經過正式管道申請,不允許為了快速決策走捷徑」「所有事情都盡量聽從委員會處理,要多研議、討論」「思考一舉一動是否符合權限、是否與更高階的決策牴觸」,這些看似無害但僵硬死板的規定,就能扼殺組織發展。

 

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這也能解釋職場上各種令工作者感到無力的情況。比如被要求多創新,每天卻在無止盡的會議中度過;想要有效率,卻得不斷跑簽呈、補資料,背後的原因,都源於繁文縟節的企業文化。

 

輔導過微軟、GE 等一線企業轉型的「The Ready」公司創辦人亞倫.迪根(Aaron Dignan)在新書《勇敢的新工作》(Brave New Work)表示,他的客戶如微軟(Microsoft)、奇異(GE)、 Airbnb 等跨國集團, 「大家都不喜歡官僚,卻找不到方法改變」。

這是因為,我們過於信任遊戲規則,且害怕採行替代方案。迪根以交通規則比喻,要穿越十字路口,每個人都會看紅綠燈,但這也代表「人們不相信自己可以過馬路」「需要藉由精密技術來控制行為」。

 

但研究顯示,如同圓環的道路設計(roundabout ,環形交叉路口,不需要紅綠燈但能夠讓多向道路的車流交會),交通事故率比十字路口還低、因為不需要停下來,每分每秒都可以消化車流,維護費用也更便宜,但我們仍習慣依照流程、規則行事。

在職場上,我們也可以運用「環形交叉路口」的做事方法,也就是相信員工能力,減少制式規則、增加彈性討論。

 

比方說,公司的差旅費用已超過上限,有企業會暫停員工報帳,設定短、中、長期的支出上限,並需經理級主管批准;但你也可以請員工分享差旅支出明細,討論如何優化、降低非必要的車資。

 

刪減多餘的流程和職位,有助企業成長

現今社會的通病是, 組織流程太繁瑣、沒彈性。 一名國有企業的員工向迪根透露,如果他們想買一批洗漱用品,首先要由部門提出申請、繳交評估報告,接著再請採購工程處下訂單,確定產品正常、符合法規標準,半年後才會拿到商品。

不只流程可以刪減,連管理職位的必要性都受到質疑。倫敦商學院教授加里.哈默爾(Gary Hamel2014 年經過勞動力分析,認為美國 2300 萬個管理職位中,有一半不必要,少了這些管理職,企業一樣能成長。

例如,荷蘭居家照護服務組織 Buurtzorg Nederland 有超過 1 4000 名護理人員(迄 2018 年數字),管理者僅約 50 名,因為創辦人喬斯.布洛克(Jos Blo k)的想法是 「盡量不要管」。…….

 

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別讓規定扼殺組織發展、員工的心!最好的管理,就是「不用管」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主管別再把「謝謝辛苦了」掛嘴邊!10種稱讚方式,讓員工更賣力

當主管在領導時,稱讚並不是件容易的事,表達自己的感謝更是困難,特別對象是一同工作的夥伴們; 但若能適時表達對其的讚賞將有助於大幅改善關係、激勵彼此向前,更能在工作上合作無間、提升團隊效率。 因此,該怎麼把讚賞的心意傳達到進部屬心坎裡,或許可以參考本文的 10 種作法。 現代的辦公室文化較過去來的開放、輕鬆,辦公氣氛不再充斥著高壓、肅殺氣息,取而代之是更多的同事、 主管間互動、交流、溝通,因此不論是平輩間、上司下屬間的相處,若能適時的表達自己的心意, 將能更快速的拉近彼此的距離,取得好感。 但是,若每天相處都不斷在表達您對他們的重視與感謝,則會讓人感到厭煩,也會讓人覺得只是「空口白話」; 適時的透過特殊節日或慶典的小驚喜、感謝信能讓工作中的關係更緊密,主管若對下屬更定期表達讚賞, 讓他們感受到實質關心、增進工作中的幸福感,將更能激勵團隊繼續專注於工作。 以下是《 104 職場力》依據中外專家的建議,整理出的「辦公室最佳的 10 種表達讚賞作法」,透過這些意想不到的表達, 應該是最能讓人感受誠意的作法哦!   1. 稱讚工作做得真好 很簡單、也很純粹,但是也是最直接有效的作法。 不論職銜與位階高低,所有的職員都是領薪酬為公司效力,因為工作上有所表現而獲得稱讚是人人都喜歡的結果,只是當主管在讚賞下屬的工作表現時,要注意頻率的掌握,以及要有「具體讚揚的事項」,才可以避免最後員工誤以為那些讚賞因過於頻繁出現,而認為只是主管的口頭禪、並沒有什麼實質意義。   建議作法是: 主管們可以花點時間說明細節,讓員工感受到你注意到他們在小細節的付出,把類似「你做得很好」這種話,變成「我看到你有注意到這次專案當中的異常數字,我對你這樣的細心感到很讚賞。」   2. 真誠的說句謝謝 沒有人會討厭有禮貌的人,表達感謝之意的謝謝不止是社交禮儀的必備話語,也是表達對員工讚賞的最佳用詞,適時的感謝同仁們的辛勤工作與貢獻,不但能讓他們直接感受到溫暖,更大的重點是能打造出一個客氣、禮貌、文明,而且願意把感謝說出口的工作場所,實現「 Giver 精神」。 ……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主管別再把「謝謝辛苦了」掛嘴邊!10 種稱讚方式,讓員工更賣力

PDCA 循環法則是什麼?PDCA 詳細意思、實際範例一次讀懂!

DCA 循環是什麼?其中最著名的例子,是由日本樂天社長三木谷浩史說過的「每天改善 1% , 1 年強大 37 倍。」 其中蘊含的道理,即是每天「持續改善」的 PDCA 循環( PDCA Cycle )。 其概念源自美國,卻因日本貫徹,才又被世人重視, PDCA 的意思、定義與實際範例該如何進行?我們將源流整理如下。   PDCA 意思是? PDCA 誕生年代:美國製衰頹,日本生產興起 1920 年代 美國產品主宰世界市場          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,許多工業國家受到戰火蹂躪,卻只有北美洲有能力生產、製造商品。因此,在 1920 年起的幾十年間,美國製的產品遍及世界。 1950 年代 日本崛起的祕密:全面品質管理 1 955 年起, 品質好、價格平實的日本產品開始進入美國,威脅北美工業。         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日本為了重建國家,邀請品質管理大師威廉・戴明( William Deming )到日本授課。戴明傳授全面品質管理十四要點,他認為在產品製造完才「抽樣檢驗」,往往太遲且無效。應該在每個環節都落實檢查、修正,讓產出擁有穩定品質,就無須事後檢驗了。   1980 年代 PDCA 循環成為重要管理工具          為了讓組織能管控各個生產環節,戴明將生產流程歸納如圖,而日本人濃縮成計畫( Plan )、執行( Do )、查核( Check )、行動( Act )循環。         1980 年代,因為日本產品品質受到各國認可,戴明理論再度受到重視。自此, PDCA 循環成為世人熟知的管理工具。 PDCA 定義、範例 PDCA | Plan 計畫:找出問題原因,制定「改善計畫」 首先, 先盤點自己手上所有的待辦事項,接著思考哪些工作可以捨棄、哪些工作的先後順序可以調換 ⋯⋯ 假如沒辦法確實按照計畫完成工作,第...

別等到升職才學怎麼「當」主管!少了 3 個練習,主管會做的很辛苦

績效面談後,一批員工將晉升成主管。 不過,優秀的員工不一定總能成為傑出的經理人,管理職需要照顧、考慮的層面,比起擔任基層工作者廣闊太多。   為了避免你的新手主管水土不服,你需要在拔升之前以下 3 個面向先投資、培訓他們:   1. 晉升前進行訓練 許多公司在員工當上主管後才給予培訓課程,其實為時已晚。 如果希望他一上任就能有即戰力,那麼企業應該對管理職的訓練制定一套完整的計畫,包含在事前便進行專業訓練,學習所需的領導技能。 舉例來說,在教育訓練課程中安插部分領導相關課程,提供潛在的領導者寶貴的學習機會, 即使他們以後沒有晉升成主管,也能理解站在管理者的角色是如何思考的。   2. 先行安排導師 培育新手主管的計畫裡,應該還包括幫他安排導師或教練。有些企業往往在員工陷入困境後,才啟動輔導機制。 這種生病才來找醫生,而不防患於未然的心態,不僅導致員工緩下成長腳步,也因要彌補錯誤,增加企業額外的成本。 讓高層領導者擔任導師或教練,可以讓新晉主管擁有足夠的空間、時間應對挑戰,並能更深入地了解他在組織中遇到的問題。 而在他上任前,就請他先與導師聊聊未來的計畫,或者請教可能會遇到的問題,持續保持聯繫。   3. 蒐集來自其團隊的反饋 除了公司給予的訓練,從實戰中獲得經驗也是新手主管成長的重要面向。 建議在他帶領的部門中安排定期機會,請成員針對上司提供領導面的回饋。……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別等到升職才學怎麼「當」主管!少了 3 個練習,主管會做的很辛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