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意細節、追求完美,這是不少人對「日本製造」的印象,但你可知道,其實「日本製造」也曾給人不良品質的印象嗎?
1955 年,豐田(Toyota)推出第一款四門轎車,市面上供不應求,他們決定擴增生產線。但急速擴編的結果,就是品質出問題、消費者大量退貨,最後是日本政府出面介入,豐田才得以全身而退。
經過這次的教訓,豐田痛定思痛,決定求助於當時尚未被美國企業界重視的品質管理專家威廉 ‧ 戴明(William
Deming),使豐田汽車的品質大幅提升。直到 1980 年代,日本產品的影響力逐漸滲透全世界,大家才發現,這個過去多生產劣質品的國家,已經急起直追成為經濟大國。
全面品質管理理論基礎:人、制度、領導互相配合
1950 年 6 月,戴明受「日本科學技術聯盟」(JUSE,the Union of Japanese Scientists and
Engineers)創始祕書長小柳賢一之邀到日本。
原先,戴明只是教授統計方法,協助公司從技術層面提升品質與生產力,但他認為,除了技術,觀念的校正也是非常重要。
原先,戴明只是教授統計方法,協助公司從技術層面提升品質與生產力,但他認為,除了技術,觀念的校正也是非常重要。
於是,他轉而向日本管理階層倡導品質管理概念,提出「管理十四要點」。
戴明在《轉危為安》裡指出,這套要點不只適用於製造業或服務業,更是全面品質管理(TQM,total quality management)的理論基礎,「這套管理要點是美國產業轉型的基石,也是 1950 年以來,日本高階管理者能帶領企業轉危為安的基礎。」…..
戴明在《轉危為安》裡指出,這套要點不只適用於製造業或服務業,更是全面品質管理(TQM,total quality management)的理論基礎,「這套管理要點是美國產業轉型的基石,也是 1950 年以來,日本高階管理者能帶領企業轉危為安的基礎。」…..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