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硬碰硬、派系林立,你的團隊可能正值叛逆期!從《紙房子》拆解「團隊發展5階段」

 


你是否曾經羨慕過,看見別的組織合作無間,各司其職拿下優秀成果;另一邊卻想著自己的團隊,為什麼總像是一盤散沙,光是協調溝通就要耗去大把時間?
其實,每個團隊或多或少都會遭遇一段媒合、衝突的過程,才能轉化成團隊合作,需要經過反覆調整,才有辦法變成事事練達的樣子。

小型團隊更要講求合作無間
1965年,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(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)教授布魯斯‧塔克曼(Bruce Tuckman)在其論文《小型團隊的發展序列》(Developmental Sequence in Small Groups)中就提出「團隊發展的 4 個階段」;又於 1977 年加入第5個階段,形成了至今仍被廣為應用的「塔克曼團隊發展階段模型(Tuckman Stages of Team Development Model)」。
塔克曼團隊發展階段模型用在解釋「團體成型」到「完成任務」之間會經歷的一連串狀態,而「團體」可指剛起步的小型企業,也可以是公司中為專案而生的團隊。這類型團隊的共同特徵,都是人數不多且每位成員之間緊密聯繫,若有效整合則能夠事半功倍,反之,則容易因為摩擦而拖累整體進度。

不只專案執行,連搶銀行也需要的團隊發展模型?
近年火紅的 Netflix 西班牙搶劫劇《紙房子》,是在講述主謀「教授」召集了一群來自各地的好手搶劫皇家金庫,透過事前培訓、規畫與分工,一夥人潛入並掏空金庫的同時還要調節團隊內部衝突,最終教授成功帶領著一群火爆的搶匪們,成功搶劫的故事。
這整個過程也可以利用「塔克曼團隊發展階段模型」來解釋,以下分別解釋各個階段的含義,並以紙房子作為參考例子:

階段一:形成期(Forming
團隊發展中的嬰兒與孩童期,團隊的成員第一次相聚,充滿不確定性,成員之間需要建立互信關係,工作的準則與團隊共識都尚未建立。
在這個階段中, 領導者可以清楚傳達團隊成立的目的與願景、協助成員發展個人目標及任務 ,也是讓成員熟悉彼此,凝聚團隊向心力的重要階段。
教授在團隊形成之初,就提供了完善的發展走向,確保內部成員都能了解計畫的挑戰、方向和目標。
因此在團隊草創階段,他做了以下安排:
1. 使用代號,不使用真實姓名,且成員間不能有私人關係,都是為了讓彼此能專注在眼前的任務上。
2. 依照成員的背景,分別給予最適合的職位。
例如駭客背景的「里約」,能夠擔任團隊的工程師;油井焊接工「波哥大」則負責操作器具、鑿穿金庫的大門等,每位成員各司其職。
3. 針對搶案內容,教授也制定了相關的培訓課,不僅模擬過程,也假設各種突發狀況,藉此培養危機處理能力。

階段二:風暴期(Storming
風暴期相當於團隊發展中的青少年叛逆期,團隊內部的差異漸漸浮現、意見與衝突增多,甚至開始形成派系,質疑對方的觀點是否正確,成員也容易在求取共識的過程中爭吵。
在這個階段, 領導者應該站出來主持解決衝突 ,鼓勵成員針對差異提出看法,引導雙方站在彼此的立場思考,找到解決方案。同時也應該落實工作規範,訂定團隊成員一致認同的標準。
在搶案中,成員內部曾經分裂成兩個派系:團隊利益為上,承擔著被逮捕的風險,先將黃金運給金庫外的同伴;或者是以自己的安全為重,把黃金留在身邊,當作與警察交涉的籌碼。 兩批人馬會吵得不可開交,正是因為缺乏領導者「教授」做出統一的指揮;直到後來由副手「里斯本」出面主持計畫,除了詳細解釋團隊當前處境,也化解了派系之間的不愉快,才能讓後續的合作更加順暢。..

資料來源:經理人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主管別再把「謝謝辛苦了」掛嘴邊!10種稱讚方式,讓員工更賣力

當主管在領導時,稱讚並不是件容易的事,表達自己的感謝更是困難,特別對象是一同工作的夥伴們; 但若能適時表達對其的讚賞將有助於大幅改善關係、激勵彼此向前,更能在工作上合作無間、提升團隊效率。 因此,該怎麼把讚賞的心意傳達到進部屬心坎裡,或許可以參考本文的 10 種作法。 現代的辦公室文化較過去來的開放、輕鬆,辦公氣氛不再充斥著高壓、肅殺氣息,取而代之是更多的同事、 主管間互動、交流、溝通,因此不論是平輩間、上司下屬間的相處,若能適時的表達自己的心意, 將能更快速的拉近彼此的距離,取得好感。 但是,若每天相處都不斷在表達您對他們的重視與感謝,則會讓人感到厭煩,也會讓人覺得只是「空口白話」; 適時的透過特殊節日或慶典的小驚喜、感謝信能讓工作中的關係更緊密,主管若對下屬更定期表達讚賞, 讓他們感受到實質關心、增進工作中的幸福感,將更能激勵團隊繼續專注於工作。 以下是《 104 職場力》依據中外專家的建議,整理出的「辦公室最佳的 10 種表達讚賞作法」,透過這些意想不到的表達, 應該是最能讓人感受誠意的作法哦!   1. 稱讚工作做得真好 很簡單、也很純粹,但是也是最直接有效的作法。 不論職銜與位階高低,所有的職員都是領薪酬為公司效力,因為工作上有所表現而獲得稱讚是人人都喜歡的結果,只是當主管在讚賞下屬的工作表現時,要注意頻率的掌握,以及要有「具體讚揚的事項」,才可以避免最後員工誤以為那些讚賞因過於頻繁出現,而認為只是主管的口頭禪、並沒有什麼實質意義。   建議作法是: 主管們可以花點時間說明細節,讓員工感受到你注意到他們在小細節的付出,把類似「你做得很好」這種話,變成「我看到你有注意到這次專案當中的異常數字,我對你這樣的細心感到很讚賞。」   2. 真誠的說句謝謝 沒有人會討厭有禮貌的人,表達感謝之意的謝謝不止是社交禮儀的必備話語,也是表達對員工讚賞的最佳用詞,適時的感謝同仁們的辛勤工作與貢獻,不但能讓他們直接感受到溫暖,更大的重點是能打造出一個客氣、禮貌、文明,而且願意把感謝說出口的工作場所,實現「 Giver 精神」。 ……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主管別再把「謝謝辛苦了」掛嘴邊!10 種稱讚方式,讓員工更賣力

PDCA 循環法則是什麼?PDCA 詳細意思、實際範例一次讀懂!

DCA 循環是什麼?其中最著名的例子,是由日本樂天社長三木谷浩史說過的「每天改善 1% , 1 年強大 37 倍。」 其中蘊含的道理,即是每天「持續改善」的 PDCA 循環( PDCA Cycle )。 其概念源自美國,卻因日本貫徹,才又被世人重視, PDCA 的意思、定義與實際範例該如何進行?我們將源流整理如下。   PDCA 意思是? PDCA 誕生年代:美國製衰頹,日本生產興起 1920 年代 美國產品主宰世界市場          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,許多工業國家受到戰火蹂躪,卻只有北美洲有能力生產、製造商品。因此,在 1920 年起的幾十年間,美國製的產品遍及世界。 1950 年代 日本崛起的祕密:全面品質管理 1 955 年起, 品質好、價格平實的日本產品開始進入美國,威脅北美工業。         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日本為了重建國家,邀請品質管理大師威廉・戴明( William Deming )到日本授課。戴明傳授全面品質管理十四要點,他認為在產品製造完才「抽樣檢驗」,往往太遲且無效。應該在每個環節都落實檢查、修正,讓產出擁有穩定品質,就無須事後檢驗了。   1980 年代 PDCA 循環成為重要管理工具          為了讓組織能管控各個生產環節,戴明將生產流程歸納如圖,而日本人濃縮成計畫( Plan )、執行( Do )、查核( Check )、行動( Act )循環。         1980 年代,因為日本產品品質受到各國認可,戴明理論再度受到重視。自此, PDCA 循環成為世人熟知的管理工具。 PDCA 定義、範例 PDCA | Plan 計畫:找出問題原因,制定「改善計畫」 首先, 先盤點自己手上所有的待辦事項,接著思考哪些工作可以捨棄、哪些工作的先後順序可以調換 ⋯⋯ 假如沒辦法確實按照計畫完成工作,第...

別等到升職才學怎麼「當」主管!少了 3 個練習,主管會做的很辛苦

績效面談後,一批員工將晉升成主管。 不過,優秀的員工不一定總能成為傑出的經理人,管理職需要照顧、考慮的層面,比起擔任基層工作者廣闊太多。   為了避免你的新手主管水土不服,你需要在拔升之前以下 3 個面向先投資、培訓他們:   1. 晉升前進行訓練 許多公司在員工當上主管後才給予培訓課程,其實為時已晚。 如果希望他一上任就能有即戰力,那麼企業應該對管理職的訓練制定一套完整的計畫,包含在事前便進行專業訓練,學習所需的領導技能。 舉例來說,在教育訓練課程中安插部分領導相關課程,提供潛在的領導者寶貴的學習機會, 即使他們以後沒有晉升成主管,也能理解站在管理者的角色是如何思考的。   2. 先行安排導師 培育新手主管的計畫裡,應該還包括幫他安排導師或教練。有些企業往往在員工陷入困境後,才啟動輔導機制。 這種生病才來找醫生,而不防患於未然的心態,不僅導致員工緩下成長腳步,也因要彌補錯誤,增加企業額外的成本。 讓高層領導者擔任導師或教練,可以讓新晉主管擁有足夠的空間、時間應對挑戰,並能更深入地了解他在組織中遇到的問題。 而在他上任前,就請他先與導師聊聊未來的計畫,或者請教可能會遇到的問題,持續保持聯繫。   3. 蒐集來自其團隊的反饋 除了公司給予的訓練,從實戰中獲得經驗也是新手主管成長的重要面向。 建議在他帶領的部門中安排定期機會,請成員針對上司提供領導面的回饋。……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別等到升職才學怎麼「當」主管!少了 3 個練習,主管會做的很辛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