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在形成策略的過程中,普遍存在不少盲點,以至於組織成員難以有效溝通,無法得出好品質的策略內容,執行的成效因而不彰,導致企業難以創造不一樣的經營成果。
以下分別針對「規劃概念」、「預算與策略」以及「決策當責」三個層面,提出個人觀察到三個常見的策略觀念盲點。
盲點一:既然計畫趕不上變化,何須縝密地進行策略規劃?
「計畫趕不上變化!」這應該是許多實務工作者耳熟能詳的話。儘管實務上不存在百分百精準的計畫,但是,若沒有釐清這個攸關規劃的本質概念,貿然投入規劃,心力必然打折扣,更別說是影響前景變數更多的策略規劃了!
在策略規劃的脈絡裡,決策者心中若對未來環境變化抱持高度不確定性的認知,那就很自然地會認為何須花時間去縝密地規劃未來,只要能及時掌握情勢變化,快速反應市場需求與競爭變化即可。換句話說,因為主觀上認為環境變化是不完全可知的,在做策略規劃時便容易傾向於短期與戰術性的盤算,調適速度因此成為戰術上關鍵的優勢。
這樣的策略思維與規劃傾向,最常見於以製造代工(OEM╱ODM)為主的企業,一來是因為代工廠商對未來的假設多源自於主要客戶的看法,而重要客戶很少會與代工供應商分享過於深入的發展策略(除非是長期交易關係或封閉型的供應鏈體系),即使有,也是方向性的看法,
沒人敢保證能否轉化為具體的訂單數量;再者,要成為一線國際品牌大廠的重要製造夥伴,協助這些大廠的產品快速上市(time-to
market),本身就是競爭條件之一,應變速度很自然成為代工企業擬定策略思維的核心。
事實上,「計畫」肯定是趕不上「變化」,因為前者是可控因素,後者卻是不可控因素;但精準預測未來(從而掌握未來)並非策略規劃的核心目的!
換句話說,策略規劃並非產生「魔術水晶球」,讓你去預知未來。
具體來說,計畫的本質目的(或是說一定要產生的結果)起碼有四個重點:
一,選定組織的方向 (set direction),確立了方向,才能有選擇地分配有限的資源;
二,設定目標 (set goals),有了明確的目標,才能定期反饋調整;
三,成員透過參與獲得激勵 (motivation),這對於行動的執行與目標的達成,具有重要性;
四,產生學習 (learning)效果,有明確的規劃流程,加上結果反饋,才能透過學習效果去發展能力。
簡單地說,策略規劃本身就是管理的起步,它的目的並不在於精準預測。
更明確地說,策略規劃的根本目的,是在設想與勾勒未來,設定可行目標,從而導引企業領導人有效配置有限的資源。
因此,如果沒有針對組織的未來發展,進行不同於現狀的設想,目標就只能從現狀有限地延伸,首要考量的必然是可行性,而肯定不會有改變現狀的策略性作為。
此外,規劃產生期望目標,目標的設定是為了激勵大家超越,即使最後結果不如預期,組織也能夠因為有規劃的軌跡,而知道如何調整後續,同時也因為從規劃過程中的錯誤假設或執行偏差獲得反饋,而能有所學習,提升下次規劃的能力。
最後,規劃過程提供同仁參與的機會,讓同仁對目標更有擁有感,也可提高他們承諾執行策略的意願。因此,不論計畫是否能夠趕上變化,計畫都有其必要!
盲點二:預算,不就是在做策略規劃嗎?
每家公司或組織每年都會經歷年度預算的規劃過程,好掌握隔一年所需經費的來源與支出。而公司為使預算內容正確反映營運所需,肯定會須要進行類似策略規劃的活動。因此,很多人直覺上會認為:「預算,不就是在做策略規劃嗎?」
但若仔細觀察多數公司的預算建構過程,絕大多數的高層領導人(尤其是老闆)關切的,可能還是下一年的重要數字,包括各部門營收、獲利與重要支出等重要數字,而非未來成長策略的合理性與可行性。 ……
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老闆英明,策略他說了算?團隊無法成功的 3 個管理盲點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