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25的文章

負責只是表面,當責才是關鍵!4 方法打造勇於任事的團隊

  「負責」和「當責」到底有什麼差別?大家都說當責很重要,但它為什麼重要? 本文將透過這篇文章具體剖析這兩個概念的涵義,並介紹打造當責文化的 4 種具體方法。   如果你是一位銷售部門的主管,分派不同任務給銷售專員 A 和 B ,其中 A 負責在一個月內將某客群的銷售額提高 5 %,而 B 則是必須在一個月內將另一客群的銷售額提高 5 %。 一個月後, A 達成你的要求,但 B 卻更進一步,不僅只花半個月就達標,一個月後他的銷售額甚至提高了 8 %。 那麼,到底誰負責( responsible ),誰當責( accountable )?負責和當責到底有什麼差別?大家都說當責很重要,但它為什麼重要? 為了找尋解答,你可能在網路上看了不下 10 篇介紹這兩個概念的文章,卻還是對它們一知半解。然而,如果要建立具有當責文化的團隊,你還是得從了解當責的意義開始。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將透過這篇文章具體剖析這兩個概念的涵義,並介紹打造當責文化的具體方法。   負責和當責的區別 只要看一下英語辭典,不論是形容詞 responsible 和 accountable ,或是名詞 responsibility 和 accountability ,它們時常互相定義,詞義相去不遠。 不少英語文章也指出,這兩組詞彙常常被混用( used interchangeably )。 事實上,我們只要記住一件事就好:將它們區別開來,不是因為它們本來就有嚴格區別,而是為了要讓團隊或組織更成功。用佛家的話說,這只是一個方便法門。   所謂 responsibility ,是指「應該要做的行為」,也就是某人在某個職位上必須完成的工作或任務,亦即職責。 它是一個要求、期望、規定。例如,軟體工程師的職責可能是 API 的撰寫、測試和維護。 所謂 accountability ,則與此不同,它的重點放在「實際做出來的行為」。 當某人針對自己的職責做出了實際行動、產生了實際結果時,對這些實際行動和結果所負的責任,就是 accountability 。 以前述軟體工程師為例,雖然他的職責是撰寫、測試和維護 API ,但如果他後來沒有完成這些職責,那麼他的 accountability 就是對這個結果所負的責任。 換句話說, resp...

「擬策略不就是列預算?」小心這3個規劃策略盲點,你的團隊可能已經犯了!

AI 大浪來襲,產業秩序劇變,過去的成功方程式難以持續。企業經營者與經理人需要一個能兼顧策略思維、 決策選擇與執行力的實用架構,以帶動組織有效的變革 產業界倚重的策略名師、臺大國企系名譽教授李吉仁,於新書《轉型再成長》,結合學理邏輯並針對企業實務營運的痛點,提供有效的架構解方。 企業在形成策略的過程中,普遍存在不少盲點,以至於組織成員難以有效溝通,無法得出好品質的策略內容,執行的成效因而不彰,導致企業難以創造不一樣的經營成果。   以下分別針對「規劃概念」、「預算與策略」以及「決策當責」三個層面,提出個人觀察到三個常見的策略觀念盲點:   盲點一:既然計畫趕不上變化,何須縝密地進行策略規劃? 「計畫趕不上變化!」這應該是許多實務工作者耳熟能詳的話。儘管實務上不存在百分百精準的計畫,但是,若沒有釐清這個攸關規劃的本質概念,貿然投入規劃,心力必然打折扣,更別說是影響前景變數更多的策略規劃了! 在策略規劃的脈絡裡,決策者心中若對未來環境變化抱持高度不確定性的認知,那就很自然地會認為何須花時間去縝密地規劃未來,只要能及時掌握情勢變化,快速反應市場需求與競爭變化即可。換句話說,因為主觀上認為環境變化是不完全可知的,在做策略規劃時便容易傾向於短期與戰術性的盤算,調適速度因此成為戰術上關鍵的優勢。 這樣的策略思維與規劃傾向, 最常見於以製造代工( OEM / ODM )為主的企業,一來是因為代工廠商對未來的假設多源自於主要客戶的看法,而重要客戶很少會與代工供應商分享過於深入的發展策略(除非是長期交易關係或封閉型的供應鏈體系),即使有,也是方向性的看法,沒人敢保證能否轉化為具體的訂單數量;再者,要成為一線國際品牌大廠的重要製造夥伴,協助這些大廠的產品快速上市( time-tomarket ),本身就是競爭條件之一,應變速度很自然成為代工企業擬定策略思維的核心。   事實上,「計畫」肯定是趕不上「變化」,因為前者是可控因素,後者卻是不可控因素;但精準預測未來(從而掌握未來)並非策略規劃的核心目的! 換句話說,策略規劃並非產生「魔術水晶球」,讓你去預知未來。 具體來說,計畫的本質目的(或是說一定要產生的結果)起碼有 4 個重點: 1. 選定組織的方向( set direction ),確立了方向,才能有選擇地分配有限的資...

主管的終極目標是「不被團隊需要」?帶人帶到頭痛,問題可能出在少了這些心態!

  多人以為,當上主管就代表成功,但現實是——當上主管後,挑戰才剛開始。 我們會發現,許多主管都是從優秀的執行者晉升而來。過去,他們靠著高效完成任務、卓越的個人能力脫穎而出,然而當他們成為主管,卻發現事情開始變得複雜且不受控。 「自己做比較輕鬆,帶人怎麼這麼麻煩?」 「以前只要顧好自己的 KPI ,現在要顧整個團隊,壓力變好大!」 「部屬怎麼不照我的方式做?難道他們不懂嗎?」   這些困惑,來自於角色切換得不夠順暢。 因為主管從會「做事」到會「帶人」,需要有三大心態轉變:   1 . 放下「超人模式」,不要一個人當三個人用 很多主管剛上任時,習慣自己衝第一,因為這是他們最熟悉的工作模式。但是主管的責任是讓整個團隊成功,而不是靠自己拼命。團隊成功,才是主管的成功。   2. 克制自己的「解題慣性」,避免讓團隊變弱 優秀的主管能夠快速找到解決方案,這是一種天賦。但如果任何問題總是親自解決,團隊的成長機會就被剝奪了。讓團隊成員自己思考、自己動起來、自己解決問題,才是長遠的成功策略。   3. 學會「引導」,讓團隊自主運作 領導者的價值不在於發號施令,而在於能否創造一個讓團隊自動自發的環境。當團隊能夠自主思考、主動回報、彼此支援,主管的壓力自然會減少。 因此學會「引導」技巧,對於主管尤其重要。 當年我在台積電,從工程師升上主管的時候,其實也犯了以上的錯誤,總是一個人當三個人用、遇到問題親自解決以及常常對同仁發號施令等,讓我有一陣子非常不適應,感覺比以前更累,甚至還出現「天啊!早知道就不要升上主管」的負面想法。 . ……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 : 主管的終極目標是「不被團隊需要」?帶人帶到頭痛,問題可能出在少了這些心態!

向下管理的方法:為屬下建立職權,落實教練式領導

老闆扮黑臉有學問 某一次,我底下有一位新主管上任,部門同仁上班遲到的情形很嚴重,可見新主管的管理並不成功。不過,我站在他的立場想, 因為他剛上任沒多久,可能覺得不方便馬上擺出嚴厲態度,給人「新官上任三把火」的印象,說不定會有反效果。 於是我把新主管請到我的辦公室,事先跟他講好,「我發現你的部門遲到情形很嚴重,所以等一下開會的時候,我會當面責備你說: 『你為什麼沒有管好屬下?為何根據人資給我的資料,你們的上班情況這麼差?遲到的人這麼多?你應該好好管理你的部門!』」 換句話說,就是我在開會罵新主管之前,先讓他心裡有數,告訴他為什麼我要這麼做。最後,再由我來扮黑臉,幫他建立職權,可以管理底下的人。 啟發與迷思 這個故事的啟發是,我表面罵主管,其實是換一種方式,建立新幹部的管理權。當新幹部自己也被老闆罵了,更能讓屬下理解, 新幹部在指正他們的時候,不是因為新官上任很兇,存心要給大家下馬威,而是背後也有老闆的壓力。   明確分工,授予責任,幫屬下建立職權 高階主管應設法幫屬下建立職權,重點是明確分工,以各種方式授權低階主管,布達核決權限,賦予他們責任,甚至建立 KPI 、設定目標以便管理。 包括業績目標、部門的客訪頻率、要開發出多少新客戶、要填寫客訪日報或週報、同仁的出勤到班等等,任何工作都可以設定目標,賦予低階主管責任與權限, 帶領團隊達成。當然在此之前,高階主管要先與他溝通,希望他帶團隊做到什麼程度? 不僅如此,高階主管的工作重點還包括,以各種方式幫屬下鋪路、站台,例如陪同新任主管出席重要的會議或簡報,甚至幫他開場;介紹他認識客戶、供應商, 幫他引薦人脈關係等等。必要時,甚至藉由公開責備新任主管,讓他有充分的責任與權限來帶團隊;當然在此之前,高階主管可透過事前的照會, 讓新任主管不會心裡不痛快,更能幫助他無形中建立職權。凡此種種,做好這些環節,是向下管理的成功關鍵。   教練式的領導統御,不直接給答案 許多老闆採用「命令式」的領導,看到底下主管的管理績效不彰,就叫來臭罵一頓,直接命令他該怎麼做,從不給屬下反映的機會,我認為是不理想的。 … . ……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 : 向下管理的方法:為屬下建立職權,落實教練式 領導

領導者特質是什麼?好主管應具備的10項領導者特質

 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說過,如果把領導解釋成「管人」那就錯了,真正的領導是能帶著大家共同完成一件事情。 「領導」這二個字貫穿了我們的職涯,在基層員工時期,會想著如果我的主管有這些特質就好了,開始進階到管理層,就會開始思考我應該具備什麼領導者特質。以下提供 10 個好主管應該要具備的領導者特質,看看哪幾塊是你需要修練的拼圖。   1. 擁有大目標,能夠帶領團隊專注向前 「為什麼又朝令夕改?」、「反正一定會改,我們先等上面做決定!」,這些話是否很熟悉?當管理者無法定義或是給予團隊目標的時候,所有的成員就會在每一個卡點等待,因為他們不知道要往哪裡去。因此無論你是基層、中階主管或是高階主管,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,並且讓大家知道,我們要一起往那邊邁進,就算中途有修正,只是修正去的方法,而不是突然轉向。   2. 善於決策,並能承擔責任 「決策」絕對是領導者特質的重中之重,這也是團隊重要的「安全感」來源。身為主管,決策是你的責任,同仁跟著你的決策行動,就算最終結果不好,你也願意承擔,同仁拿到你的令旗就會毫無顧忌的往前衝,因為他知道就算最終失敗,你會承擔。將帥無能頂多累死三軍,但是若將帥不扛則,他將無軍可累。   3. 懂得適時賦權,給予同仁機會,培養接班人 「賦權」是一個雙贏管理機制,給予底下同仁能夠決定某些事情的權力時,同仁能開始學習當責,對自己有自信,找到工作的成就感。 主管也能變得輕鬆,有時間做更多規劃的工作,並且也能從中找到該職位的接班人,當主管再進階,原本的主管職就會有同仁順暢的補位。 權力抓在手上,只會累死自己,給予同仁機會,他們會給你驚豔的反饋。   4. 幫助團隊與同仁的成長 一個人很厲害那就只是「鶴立雞群」的清高,讓一群人成功抵達終點,才是「領導者」。因此管理者必須擁有的領導者特質中,讓團隊進步與讓同仁成長也是很重要的一環,讓同仁在專業上能夠不斷學習的機會,或是身為領導者能夠適時給予指導,讓同仁在團隊中能感受到自己不是原地踏步,他就會更願意留下來,而整個團隊的人都在慢慢進步,團隊的能量就會慢慢變大,距離成功也就不遠了。 … . ……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領導者特質是什麼?好主管應具備的10 項領導者特質

光靠希望沒有用,要全力狂飆!《F1電影》教我們的3個職場哲學

被貼上「過氣」標籤的你,是否也曾在職場賽道上感到迷失?《 F1 電影》不只是一部賽車電影, 更揭示了職場逆襲的核心真理:每天 0.1 秒的堅持,加上 Plan C 的戰鬥策略,如何引領團隊從墊底到逆轉勝。 你有沒有在低潮中被誤解、被低估、甚至被放棄過?《 F1 電影》不只是在講賽車,而是在講你面對逆境、領導、翻盤的時刻。 如果每個人每圈都能貢獻 0.1 秒,那十圈下來,就是從最後變成第一的距離。 ( If every person could contribute 0.1 seconds per lap, over ten laps that ’ s the distance from last to first. )   將「每圈 0.1 秒」成為生活的思維訓練,把每天拆成一圈圈小挑戰: 多一點專注力; 多一點習慣養成; 多一點反思精進。   你可能看過《 Rush 》、《 Ford v Ferrari 》,但這次由布萊德·彼特主演的《 F1 電影》帶來與《魔球》同等熱血,節奏快到讓你全程保持清醒與激情。 這部電影除了速度,更隱藏著策略與思考:一位被貼上「過氣」標籤的老將,如何翻轉整支車隊,帶領年輕人成就一個團隊。   希望不是策略的一部分 靠希望在資料與計算為王的 F1 世界,並不可靠。只有具體計畫與行動,才是真正靠得住的策略。 懶人容易依賴希望,但在 F1 這種靠資料、計算與執行的領域,只有具體計畫與行動才可靠。   C 計畫,就是為了戰鬥 在 APXGP (《 F1 電影》中的一支賽車隊)最黑暗的時刻,這句台詞點燃反敗為勝的火種。當車隊墊底、資源匱乏, Plan C 不只是備胎,而是背水一戰的武器。那些你口中說著「等一下」「再看看」的,其實只是你把 Plan A 用到爛、 Plan B 當藉口,卻從未真正想過: 人家的 Plan A 或 Plan B 是有資源下的計劃,如果這場人生是場硬仗,那沒有資源及背景的你, Plan C 就是你唯一的底牌。 … . ……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光靠希望沒有用,要全力狂飆!《F1 電影》教我們的3個職場哲學

公司內部小團體多、派系林立!主管該如何化解衝突、促成團隊合作?

蘿拉升上主管已經一段時間,最近開始執行一項大型專案,卻發現在會議上做的決策,很難落實執行。 原來問題出在公司小團體很多,彼此之間不怎麼溝通,開會都不怎麼說話了,要一起合作更是難上加難。   對經理人來說,辦公室政治是帶人最棘手的一環。只要有人在的地方,就有江湖,這是不可避免的事。 社群網站領英( LinkedIn )指出,面對這樣的情況,只要掌握 6 個技巧,就能順利克服帶人難題: 1. 先搞清楚派系關係 要在各派系之間協調,首先要先了解每個團體存在的原因和運作方式。 有些只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聊八卦的小團體,有些則是公司存在已久的派系,派系成員靠著掌權者來主導工作分配和升遷。 先透過觀察成員之間的溝通和互動關係來釐清關係,更積極的方式則是調查、訪談收集資訊。 了解不同團體的動機、需求及觀點,才能拿捏好管理的分寸。   2. 建立一致認同的基本原則 為了讓開會真正達到目的,推動計畫進展,就要建立彼此都認同、明確的基本原則和目標。 尤其是跨部門或組織必須合作完成的項目,破冰活動很重要。 所以,第一步是藉由活動先讓成員們建立初步信任和關係,並對這個團隊產生歸屬感; 接著讓大家一起來制定議程、目標、分工與規範。身為主管,他要確保讓團隊每一個人都知道,參與這個項目能獲得的好處和價值, 而且要讓成員感覺到,任何問題提出來時,都能獲得充分的討論和解決。   3. 讓討論的方式更多元 領英建議,會議主持人應該用更多元的方式引導成員參與討論,挑選適合的工具。… . ……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公司內部小團體多、派系林立!主管該如何化解衝突、促成團隊合作?

主管請注意!別讓「績效管理」變成「激怒管理」!

  【新世代領導】為何年輕員工對於「績效考核」充滿不信任?原因在於,績效管理流於僵化,變成只是在「打分數」或「算總帳」。建議主管改變心態,將重心放在關注同仁的未來發展,加強即時回饋,讓同仁感到自己受到尊重,才能達到績效管理的目的。   最近,在與某知名金融業的高層授課時,一位副總憂心地向我提到:「河泉老師,最近碰到年輕人,對於績效考核的制度提出質疑。 同仁對績效評估流程充滿抗拒,覺得與現實脫節,這該怎麼辦?」 我回答:「其實,績效管理的本質,從來不是為了評估,更不是一份僵硬的成績單。它的 核心在於今天面談了之後,明天同仁可以快樂地繼續 。」 對方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,隨即問道:「老師,具體應該怎麼做呢?」 以下,就是我回覆給副總的內容。 績效管理的三大挑戰 績效管理的觀念源於西方,當移植也到東方時,其實有許多水土不服的狀況,也造成了目前的 3 個挑戰: 1.  績效評估流程,與現實脫節 :       許多企業的績效考核仍停留在「年終面談」的模式。然而,快速變遷的職場環境要求更靈活的回饋機制。      過去每年一次的績效面談,現在看起來陳舊而僵化,員工不再滿足於年末一紙評語,他們期待即時的反饋與真實的關懷。 2. 績效面談反成「激怒面談」 :      管理者在回饋面談中,雖然出發點是對的,但是常常以「指責批評」或是「模棱兩可」的方式, 導致員工感到壓力倍增或無所適從。     例如,一位主管可能抱著「高標準、嚴要求」的初衷,但若缺乏具體數據支持,很容易被同仁解讀為不公正或武斷。      這種講不出真正的原因,只企圖用權力安撫同仁的態度,不但無法激勵員工,反而激怒同仁,造成挫折甚至憤而離職。 3. 忽視員工的未來發展 :      許多績效管理流程專注於過去的表現,卻忽視員工對未來發展的期待。      員工期望從面談中得到主管的評價和有效的建議,主管只是停留在過去,不學習如何講到員工的心坎,員工怎麼會願意繼續投入?...

這樣做績效管理把好人才趕跑?前外商人資長:3大誤區警惕!

   一位朋友委屈地跟我說,曾經在一家外商公司表現優異,拿到很好的考績與豐厚的獎金,但現在這家新公司卻讓他感到困惑和沮喪。 他說,主管平日從不談他的工作表現,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否符合公司的期望,也沒有任何績效面談。 儘管他總是盡心盡力完成交辦任務,結果卻意外迎來考績墊底,甚至年終獎金也沒份,這讓他非常憤怒。 打聽後才知道,這家公司的文化是,新人考績基本上就會拿最低分,這讓他不禁問:「為什麼會這樣呢?」   這樣的情況其實在不少企業上演。據我多年輔導企業的經驗,很多企業在進行績效管理時,往往會落入常見的誤區,導致績效評核無法發揮應有的激勵作用,甚至趕跑了真正的好人才,以下整理出 3 大誤區。   誤區1:目標沒有對焦,績效像打空氣 很多公司在年初設定績效目標時,缺乏充分的雙向溝通,也沒跟員工取得共識。結果到了年底,由於目標定義模糊,計算方式不清楚,讓主管和員工各自心裡有不同的「數字」,主管根本無從評估員工績效,也無法跟員工清楚討論目標達成的情況,最終導致績效評核失去了依據,完全變成了「空氣評分」。   誤區2:新人或離職員工成了「犧牲品」 為了強調績效的差異化,一些公司會照搬前奇異總裁威爾許( Jack Welch )提出的「績效強迫分配」理論( stack ranking system ),這套制度是把所有員工按績效高低依序排列,得出最優秀的前 20 %、中間的 70 %與末段的 10 %。 每個部門必須有 10% 的員工被打為最低績效。這樣的做法,往往會讓主管犧牲新人或已提出離職的員工。 當公司缺乏配套機制來支撐這種強迫分配時,員工會感到極度不公平,甚至因為這種文化而選擇離職,造成「劣幣驅逐良幣」的惡果。而這樣的機制,也會讓部門陷入惡性競爭,不利於所有人向上提升打造有凝聚力的圖隊。   誤區3:主管以為自己是績效面談高手,其實在瞎打分數 最關鍵的是,領導者有個普遍的誤解是:主管都應該具備績效面談的能力。 但根據 MAP 領導力評鑑中的全球 10 萬筆資料顯示,台灣經理人「評估部屬與績效」的能力,在全球僅排名 37% 。 ……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這樣做 績效管理把好人才趕跑?前外商人資長:3大誤區警惕!

不要只會設目標!執行力 5 大關鍵,讓你不再紙上談兵

  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驗?年初為自己設定今年要達成的目標,也對達成這些目標充滿希望與熱情,但年底回顧時,卻發現真正實現的目標寥寥無幾,最終只能以一句無奈的「計畫趕不上變化」草草收場。 這種執行力低落的情況,就像廚師精心規畫一場盛宴,最後卻只端上一兩道菜,或是把每道菜做得七零八落,讓客人嚴重懷疑他的能力。 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帶你深入了解執行力的真諦,拆解它的關鍵要素,並從我們豐富的知識庫中,萃取出一系列具體可行的方法,讓你提升執行力,不再「紙上談兵」。 什麼是執行力? 執行力,簡單來說,就是將決策或計畫轉化為實際行動,並達成預期成果的能力。 它不僅僅是「把事情做完」而已,更包含著堅持不懈、有效率地達成目標。 如果我們仔細拆解執行力,可以發現它至少包含 5 個關鍵要素: ·          熱情與決心: 對目標充滿熱情與不輕易放棄,也就是所謂的 恆毅力 ,是執行力的根本。 在面對挑戰和挫折時,具有恆毅力的人能夠堅持到底,持續朝著目標邁進。 一般來說,恆毅力的有無,可以預測你能否成功達成高難度的目標。 ·          專注: 執行力強大的人都知道,在雜事纏身的情況下,還能保持專注,是達成目標非常重要的條件。他們會排除不必要的干擾,將有限的心力投入到他們的目標上。 ·          效率: 在期限內完成任務或目標,不代表你有執行力。 把時間和資源做最有效率的利用,才是執行力的關鍵。這涉及到時間管理、任務規畫、流程改善等等不同的方面。 ·          紀律: 有執行力的人能夠抵抗誘惑、克服惰性,堅定朝目標前進。 它不是僵化的規則,而是為了實現目標而採取的自我管理方式。如果缺乏紀律,很容易迷失方向,被各種內在天性、外在環境所牽絆,最後偏離原始目標。 ·          應變能力: 在邁向目標的過程中,你會遇到...

從寓言學管理/績效考核 也可以很有趣

話說,美國連鎖零售商 Target 的收銀台效率是同類公司的五至七倍,因為他們在系統裡增加「遊戲」考核。 當員工掃描商品時,會顯示掃描速度 F (快)、 Q (合格)、 R (慢/不合格),還會日結結帳速度。令人意外的是,這不僅沒讓員工感到壓力,反而提升結帳效率。   在績效管理時,若加入「遊戲」元素,增加趣味性,讓員工超越自己、爭取高分,或與同事拚輸贏。藉此,可產生自發性的工作動力,提升個人與組織的績效。 網路世代,又稱為「遊戲世代」。因為,在其成長歷程中,電玩協助他們啟蒙知識、探索世界與結交朋友。對新世代而言,遊戲是體驗人生的重要方式。   績效,本質上可視作一種競賽。 其中,包含和自己前期成績相較,是否進步?也包括和同儕比較成績,是否名列前茅? 在設計績效管理制度時,若能強化遊戲元素與概念,以新世代熟悉的模式,融入他們的世界中,可增進其主動性與積極性。   首先,在期初制定目標時,可以增加哪些遊戲化元素呢? 一、有吸引力的故事 : 每款電玩的序曲,都有段背景故事。在偉大敘事號召下,邀請玩家參與遊戲。 績效管理的中長期目標,是達成組織願景。 願景,如同電玩的故事,須具象化地論述意義與價值,讓成員知悉為何而戰,進而產生熱情與動能。   二、挑戰性的關卡: 遊戲中,有不同難度的關卡,怪物等級愈高,挑戰愈大。 玩家可以循序漸進,自行選擇打怪的關卡。 同樣地,績效目標設定須有挑戰性,過關後,方有成就感。此外,在目標制定時,保有參與感與話語權,才更吸引人。 … ..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從寓言學管理/績效考核 也可以很有趣

這樣做績效管理把好人才趕跑?前外商人資長:3大誤區警惕!

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?剛進公司拼命工作,卻拿到最低考績,搞不清楚自己做錯了什麼。 其實,問題不在你,而在管理體制。現在換了主管身分,你會再繼續給最菜的新人最低分嗎? 12 月的台灣,寒風凜冽,又到了打績效、領年終獎金的時候。 最近,一位朋友委屈地跟我說,曾經在一家外商公司表現優異,拿到很好的考績與豐厚的獎金,但現在這家新公司卻讓他感到困惑和沮喪。他說,主管平日從不談他的工作表現,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否符合公司的期望,也沒有任何績效面談。儘管他總是盡心盡力完成交辦任務,結果卻意外迎來考績墊底,甚至年終獎金也沒份,這讓他非常憤怒。 打聽後才知道,這家公司的文化是,新人考績基本上就會拿最低分,這讓他不禁問:「為什麼會這樣呢?」   這樣的情況其實在不少企業上演。據我多年輔導企業的經驗,很多企業在進行績效管理時,往往會落入常見的誤區,導致績效評核無法發揮應有的激勵作用,甚至趕跑了真正的好人才,以下整理出 3 大誤區。   誤區1:目標沒有對焦,績效像打空氣 很多公司在年初設定績效目標時,缺乏充分的雙向溝通,也沒跟員工取得共識。結果到了年底,由於目標定義模糊,計算方式不清楚,讓主管和員工各自心裡有不同的「數字」,主管根本無從評估員工績效,也無法跟員工清楚討論目標達成的情況,最終導致績效評核失去了依據,完全變成了「空氣評分」。   誤區2:新人或離職員工成了「犧牲品」 為了強調績效的差異化,一些公司會照搬前奇異總裁威爾許( Jack Welch )提出的「績效強迫分配」理論( stack ranking system ),這套制度是把所有員工按績效高低依序排列,得出最優秀的前 20 %、中間的 70 %與末段的 10 %。每個部門必須有 10% 的員工被打為最低績效。 這樣的做法,往往會讓主管犧牲新人或已提出離職的員工。當公司缺乏配套機制來支撐這種強迫分配時,員工會感到極度不公平,甚至因為這種文化而選擇離職,造成「劣幣驅逐良幣」的惡果。而這樣的機制,也會讓部門陷入惡性競爭,不利於所有人向上提升打造有凝聚力的圖隊。   誤區3:主管以為自己是績效面談高手,其實在瞎打分數 最關鍵的是,領導者有個普遍的誤解是:主管都應該具備績效面談的能力。 但根據 MAP 領導力評鑑中的全球 10 萬筆資料顯示,台...

績效評估再進化:回饋、PIP與高績效員工發展計畫

  許多人認為績效評估只是設計表單與執行行政流程,但其實,一套好的績效評估制度能做到公平、透明且具發展性, 有效提升員工表現並推動組織成長。 真正的核心在於: 讓員工清楚知道「好」與「壞」的標準是什麼。 明確傳達改善或成長的具體方法是什麼。   制度只是工具,關鍵在於提升主管的考核與回饋能力,才能讓績效評估發揮最大價值。 在華人文化中,這一點尤為挑戰,因為傳統上傾向避免直接批評、重視面子,導致回饋容易流於形式或模糊。 因此,這幾年我花了一些心力在設計易懂的評估工具、訓練主管提供清晰的績效回饋,確保雙方理解一致、輔助主管執行績效改善計畫( PIP ),甚至在每季考核後與主管共同檢討評分結果。   雖然對主管來說很繁瑣,但這些努力讓績效考核不只是打分數,更成為激勵員工進步、促進部門發展的機會。 從去年起,我們也開始進行各部門人才盤點,識別明星員工,並與主管討論他們的未來發展計畫。這不僅讓主管將心力只放在待改善的群體,也為高績效員工提供明確的成長藍圖。   恰好,今年四月《哈佛商業評論》的專題〈績效回饋再進化〉精選三篇文章:聚焦回饋形式、 PIP 計畫與高績效員工回饋,與我目前的制度策略方向不謀而合。 以下透過這三個策略,分享我的實務經驗與思考。   選擇適當的回饋形式:以敘述為主、數字為輔 回饋的形式直接影響員工的理解與接受度。相較於單純的數字評比,敘述型回饋能更完整地傳達行為的意義與影響。 例如,告訴員工「你在專案中主動協調資源,讓團隊提前完成目標」,遠比單純給個「 4 分」更能讓人明白自己做對了什麼、該繼續發揚什麼。   但當情境需要量化成效時(如業務銷售額或文案曝光度),數字回饋也不可或缺。 尤其在獎金或升遷等決策中,數字更提供了客觀性與透明度。然而,單靠數字容易讓人只看結果,忽略背後的努力或問題。   因此,我建議採取「敘述為主、數字為輔」的混合模式。 敘述型回饋適合發展性評估,能提升士氣;數字型則在獎酬決策中增強可信度。 我們在設計績效評估表單時,同時請主管必須提供清楚的回饋敘述,兼顧了數據的可信度與人際溝通的溫度。 ……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績效評估再進化:回饋、PIP 與...

高績效領導的組織心理學:談工作驅動力

驅動力指的是驅使個人做某個行為的力量,即是行動的動機。 驅動力不只是組織管理議題,也是相當個人化的議題。進一步的說,工作驅動不是管理別人的技巧、思考著用什麼方式讓員工達到績效。 工作驅動反而是自我管理的技巧,進而用利他的角度帶領他人成長,達到組織的改變。   疫情引發的大辭職潮更加凸顯這個議題的重要性。疫情及科技的發展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生中的價值順序、對於工作有更多的想像。 對於被稱為「 YOLO 世代」( you only live once )的 Z 世代人才來說,他們更加重視在生活與工作間實現自我價值。 隨著覺察多元自我價值的現象越來越流行,甚至成為職涯發展主論述時,過去傳統強調單一、固定、規範的管理模式首當其衝。 資深管理者都一致覺得員工越來越難管理,沒有什麼標準化的風格可以依循。 現今的管理者如果不懂心理學、不了解人性需求,是沒有辦法管理員工的。 所以,越來越多的離職案例都顯示,「主管」才是造成員工離職的主因。 尤其在知識型的工作下,工作時間不代表產出,工作的投入( Engagement )才是衡量單位高績效的指標,連滿意度調查都逐漸轉移為投入程度調查。 投入程度高的員工會融入工作崗位的角色扮演,將工作做為自我展現的一部分,盡力將工作「做好」而不是把工作「做完」。反之,工作的倦怠則降低工作的投入程度,甚至引發離職的意念。   曾有一位相當優秀的求職者告訴我,他離開半導體外商的主要原因是不適應公司惡性的競爭文化。 工作不講求共同完成目標,而是儘量不要讓責任落到自部門身上。 所以開會重點是先把對方的問題「 Highlight 」出來,而不是思考解決問題。 他疑惑到「為什麼我們不能合作?」這就是認知失調引起工作倦怠後離職的例子。… ..  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高績效領導的組織心理學:談工作驅動力

Z世代打破辦公室潛規則!解析新世代價值觀,3招驅動年輕人的熱情

  新世代的職場觀念與過去大不相同,他們敢於挑戰辦公室潛規則,追求公平與透明的溝通方式。 對企業與管理者而言,如何有效帶領這群新世代員工,將成為決定團隊成敗的關鍵。 本文節錄自《實戰高效主管學》,解析新世代的核心價值觀,並提供 3 大實用策略, 幫助企業及主管激發年輕人的熱情,讓團隊更具凝聚力與競爭力。   新世代不在乎人情世故、卻很在乎老闆的態度! 會議室裡, Alicia 和團隊成員熱烈地討論著 ⋯⋯ Kelly 突然推門進來,一臉詫異:「你們有借這個會議室嗎?我好像有請助理登記使用喔!」 面對 Kelly 突然打斷會議, Alicia 一臉茫然:「不會吧,您助理可能弄錯了,這個會議室我有上系統登記使用,應該不會錯。」 眼見 Kelly 臉色一沉,當場拿出手機撥給助理,目光一邊環視著會議室裡所有人,似乎在說:這些年輕人,不知道我是誰嗎? 但電話另一端的助理很快給出答覆,原來是弄錯時間了,他的會議是訂在隔天同一時段。 掛上電話, Kelly 轉向 Alicia :「你們的會議很重要嗎?能不能暫時中斷?或是利用外面的開放會客區討論呢?」   他沒想到 Alicia 竟然回他:「這會議室是我們依照公司規範預定的,為什麼我們要讓出來?既然是您的助理訂錯時間,為什麼不是您去外面會客區?」這一陣理所當然的質疑,弄得 Kelly 有點尷尬,他沒料到,這群年輕工程師竟然會對他這樣一位高階主管提出質疑,只好悻悻然離開。   誰想, Alicia 一開完會,就接到老闆 Kevin 的電話:「你究竟跟 Kelly 發生了什麼事?為什麼他打電話給副總抱怨我們部門,說我們管理及用人有問題?」 Alicia 於是把來龍去脈說了一遍,本以為 Kevin 會為他據理力爭,沒想到卻被唸了一頓: 「你幹嘛那樣嗆他啊?讓他一下不就沒事了?搞得大家都被這個小心眼的主管惡整 ⋯⋯ 。」 之後, Kevin 每次會議上交代的事, Alicia 都會有意無意地唱反調、表達不同意見,兩人的關係越來越糟, Alicia 也不斷跟同事抱怨公司沒制度、老闆沒擔當,最後即使 Kevin 出面慰留, Alicia 還是在幾個月後,跳槽去了新公司。   新世代的價值觀 許多主管會將自己的價值觀套用在新世代的...

致中階主管:千萬不要成為公司裡的「一塊鐵板」

前陣子有機會與老闆一起出差,剛好可以與他好好聊一聊。老闆是一個年輕有為,在公司裡有著大好前程的明日之星。 雖然很難逮到他好好聊上幾句,但每次有機會與他坐下來談談,總是有很多收穫。 在活動結束後,他聊到:「身為上有老、下有小的主管,切記不能成為組織裡的一塊鐵板。」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,便問是什麼意思。   「一塊鐵板呢,就是上看不到下、下聽不到上。你的上層不知道你底下在做什麼?有什麼人?在想什麼? 而你底下的人,往往對上層的方向不清楚、也不敢跟你的主管直接溝通。你覺得這時候會發生什麼事?」   我想了想說:「這就好像古代地方諸侯擁兵自重?」他笑了笑:「對,大概就這意思,這時候上面的人看不見、摸不著,肯定就想穿破這塊鐵板。」 他接著說:「這樣的組織狀況是很危險的。因為對上級來說,他們無法掌握真實情況,對於底下的團隊是否有貢獻、是否有效運作,只能靠猜測或間接的數據,而一個權力大,卻沒有資訊透明的主管,也很容易造成麻煩。」 要怎麼不成為組織裡的一塊鐵板,確保部屬與上司之間有機會溝通,並且讓自己的存在有價值?   1. 讓上級看得見,但看不破 高層通常不會有時間介入所有的小事,也管不到那麼細,但他們需要知道大方向。 要盡可能時刻主動向高層匯報,而不是等到他開始出現「這個團隊在做什麼?」這種想法時再被動更新。 定期、積極地展現團隊的努力及成果,並且「不報喜不報憂」,問題出現時,應第一時間知會並附帶解決方案。   2. 讓部屬聽得到,也說得出 應確保部屬也有對高層表現的機會,不能只透過自己傳達部屬的聲音。可以找各種場合展現團隊成員的貢獻,或是適時創造部屬與上級溝通的契機。 舉例而言,因為我不會天天都在印尼辦公室,有時候我的主管及我的部屬都在,而我出差的情況下,主管會直接請部屬處理些小事。 部屬會即刻通知我,我也會迅速指導,協助事情順利完成。這樣一來,不只主管對我的團隊放心,部屬也對自己執行的結果有信心。   ……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致中階主管:千萬不要成為公司裡的「一塊鐵板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