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2月29日 星期二

一個公式打造致勝策略

 


想從變動與紛亂的環境中勝出,公司需要一套致勝策略。
運用策略相對論公式,檢視公司與競爭者的策略,幫助公司找出,如何在市場上發揮最大優勢。
公司成功的要件,就是具備一套能致勝的策略。」資深顧問契斯(Brad Chase)如此說道。
他指出,想要在變動與紛亂複雜的環境中勝出,策略就如同公司的競爭計畫,也有如公司所下的賭注,若策略對了,不能保證公司絕對會成功;但若錯了,就絕對會失敗。
因此,策略並不是企圖心、願景,或是目標,它必須為公司指出一條路徑,也必須要提供克服挑戰的方法。
另一方面,在公司內,領導人必須凝聚團隊、集中資源,以及溝通作戰計畫,讓團隊知道如何腳步一致地朝目標前進。
這正是策略在組織內扮演的角色,策略能幫助企業找出少數幾個關鍵重點,將資源集中於此,使團隊擁有相同的目標。
契斯曾任微軟(Microsoft)高階主管,是Windows 95成功問世背後的功臣之一。
根據多年的輔導經驗與觀察,契斯指出,許多主管雖然表示自己重視策略,實際上卻還不夠重視。
他們重複做過去常做的事情,或跟著競爭者起舞,把資源分散投資在各種專案上。
契斯在新作「策略第一」(Strategy First)一書中,提出了一套策略「相對論公式」(strategic theory of relativity),協助企業以更簡單、更視覺化的方式看出,公司的策略與競爭者的策略相比,能否勝出;從競爭者的策略當中,公司可以從哪裡切入,發揮自己的優勢。
這套策略相對論公式來自愛因斯坦的著名方程式「E=mc2」。
契斯所提出的策略相對論公式則為「策略 = E×mc²」,E代表執行力(execution),M是市場潛力(market potential),C則是顧客價值(customer value)。
其中顧客價值之所以是平方,是因為它是公式中最重要的部分。
在運用策略相對論公式之前,企業必須先了解影響自己策略強弱的三大要素:…..

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一個公式打造致勝策略
資料來源:EMBA雜誌

2020年12月15日 星期二

4種改進策略思維技能的方式 (4 Ways to Improve Your Strategic Thinking Skills)

 


要有人曾提出回饋意見,建議你「必須更有策略思維」,你就知道這聽起來有多令人難過。
更慘的是,通常這些人根本也提不出什麼具體的改進建議。我指導的一位客戶莉莎是某公司的人資副總,
就曾經面臨這種情況,她告訴我:「他們只說要我看大局、要更有策略。但這就像是用某個字來解釋同一個字,根本一點用也沒有。」
所以,究竟要用哪些具體的步驟,才能讓你在目前的職位上更有策略思維?

第一步就是要改變心態。
如果你覺得只有資深高階主管才需要有策略思維,現在該改改想法了。
雖然任何職務說明都不會提到這點,但策略思維可以、也必須是全公司每一個層級都具備的思考方式。
如果忽略了這一點,就可能永無升遷機會,或者因為你部門對策略的貢獻不明確,而讓部門預算遭到刪減。
在你接受了這也是自己職務一部分之後,就要專注培養能夠顯現你策略能耐的四項關鍵能力。

洞察:觀察並尋找趨勢
莉莎當時並沒有看到全局。她承擔許多工作,必須加速工作才能完成,因此常常「埋頭苦幹」,而忘了抬頭看看公司內外有何趨勢。
於是,她漏失了許多關鍵資訊,因而在為她那家成長快速的公司處理人才議題時,失了焦點,亂了優先順序,也無法主動出擊。
莉莎只把招募人才當成日常業務來處理,缺人就補,而沒發現應該採取完全不同方式來招募和留任員工。
要有策略思維,就必須徹底了解產業的環境、趨勢及推動業務的因素。光是知道該提出最新資料並尋找趨勢還不夠,你還得…

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4種改進策略思維技能的方式
資料來源:哈佛商業評論

2020年12月1日 星期二

Zappos 創辦人謝家華辭世,年僅 46 歲!他留下的領導和服務哲學

CNN》報導,Zappos 創辦人謝家華於美國時間周五去世,享年 46 歲。
該公司發言人梅根.法齊歐(Megan Fazio)表示,謝家華在康乃狄克州(Connecticut)拜訪親友,因房屋意外失火而受傷。
科技媒體《TechCrunch》將謝家華形容為聰明獨特、富有遠見,總是對外界慷慨善良的人。
1999 年創立 Zappos,秉持扁平化管理的精神,盡可能的授權、激勵員工,他的領導能力為公司創造巨大的增長,於 2009 年以 12 億美元的價格賣給電商巨頭亞馬遜(Amazon) ,2010 年營收逾 16 億美元。
今年 8 月謝家華才卸下 Zappos 執行長一職。他在商業的世界證實了,以顧客和員工為依歸,能經營出一個力量強大的企業。
客人打電話來點 Pizza,賣鞋的 Zappos 怎麼回應?
幾年前,有一群人三更半夜回飯店,突然很想吃比薩,但是旅館已停止供應熱食。
於是,有人打電話(受到旁人慫恿)到 Zappos 的客服去點比薩。
客服人員乍聽有點吃驚,但很快鎮定下來,請客人稍候;兩分鐘後,她給了客人 5 家離飯店最近、還可以外送比薩的店家資訊。
Zappos 不是比薩店,它是全球最大的網路鞋店。
那群半夜打電話「去亂」(點比薩)的人當中,有一位是 Zappos 執行長謝家華(Tony Hsieh)。至於打電話的人,則自此成了 Zappos 的忠實主顧。
謝家華在親筆撰寫的《想好了就豁出去》書裡提到,「老實說,我有點猶豫該不該把這個故事講出來,因為我真的不希望有人讀完這本書後,打電話到 Zappos 訂比薩……(但是這)可以說明我們的電話客服中心不預設應對腳本、完全授權員工去做他們認為對品牌有益的事,不管遇到的情形多罕見、多奇怪。」

以顧客體驗為依歸,形塑企業文化
初創的前 34 年,儘管營收年年成長,證明在網路上賣鞋子是可行的商業模式,Zappos 始終無法擺脫現金燒盡、公司隨時可能倒掉的陰霾。
為了節省開支,Zappos 只得大砍市場開發費用。看似不幸,但也正因為如此,促使 Zappos 聚焦於熟客,設法讓他們一買再買。
「這個策略變成催化劑,促使我們把 Zappos 從賣鞋網站,蛻變成注重顧客服務和企業文化的公司,」謝家華寫道。
然而,理念總是說的比做的容易。謝家華很快發現,雖然經營團隊常說「文化對公司很重要」,但究竟 Zappos 的企業文化是什麼?
一次下班後、十幾個同事出去玩,談到「如何找到符合 Zappos 文化的人」這個話題,觸發了請全體員工寫下自己對公司文化的理解、並集結成書的想法,「文化書」(culturebook)也就此誕生:內容由 Zappos 所有員工提供,每年更新版本,公司除了挑錯字,不會編輯或刪減。
藉由進一步界定企業文化,Zappos 更致力於將公司打造為營造最優異客服與體驗的品牌。
因此,公司並未設定客服電話的平均處理時間,也沒有預擬應答腳本,一切授權員工自由發揮。
甚至,當顧客來電詢問的鞋款正好賣完時,員工還必須在至少三個網路鞋店找出相關資訊,把有現貨的網站資訊提供給顧客。
當企業的經營理念清晰明確時,即使是把顧客介紹給競爭對手,或耗費更多心力服務顧客(客服接過一通近 6 小時的電話),都不會左右 Zappos 的堅持,因為關鍵在於讓顧客最快買到產品、享有美好的體驗,而不是在意一次交易的成功與否。

堅守核心價值,被購併依舊搞怪
「在 Zappos,文化永遠排第一位,」不僅形塑現有員工的言行舉止,也是新進員工的重要篩選標準。
隨著公司日益擴張,必須招募更多員工,Zappos 繼編寫文化書之後,又歷時約一年,與全體員工共同討論出公司的「10 大核心價值」

資料來源:經理人 

2020年11月16日 星期一

領導人不該有的五種施壓行為5 Ways Leaders Accidentally Stress Out Their Employees



上司的一言一行,都會深深影響部屬。因此,必須非常注意與員工的互動跟溝通,尤其在目前這樣不確定的後疫情時代,員工更仰賴上司指引他們面對恐懼、釐清事情和方向,甚至是讓員工懷抱希望、保持樂觀。
可惜,很多時候上司反而成了部屬的壓力來源。
為此,本文提出使人焦慮的五種行為,提醒領導人察覺、修正,打造自己更好的領導力。
十年來的科學研究顯示,在工作上,壓力和焦慮是很普遍的問題,而這會造成員工士氣、健康幸福和生產力的低落。
焦慮的成因有很多,包括一些跟工作無關的原因,但有個常見且普遍的原因,的確跟工作場所有關:上司領導無方。
企業主管和領導人,會直接影響到員工的壓力和焦慮程度。他們說的話、感受和行為,都會大幅影響到團隊的生理與情緒健康。
領導人愈高階,他們影響到的人可能就愈多,包括正面和負面的影響。
但很糟糕的是,太少有領導人注意到自己有這種影響力。許多領導人對自己的領導技能過度自信,導致他們自認的能力水準,與實際上的能力水準之間有落差。這解釋了為什麼即使上司是好意,仍可能在無意中導致員工高度焦慮,而且上司不太能夠修正和改善自己的行為:如果你認為自己領導有方,又何必要改變?
正因如此,領導人必須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行為和溝通方式。
在這個不確定性升高的時刻,這件事變得更重要,因為我們常仰賴上司指引我們面對恐懼、幫我們釐清事情和方向,還有最重要的是,給我們一些理由應懷抱希望、維持樂觀。
如果你是主管或領導人,一個有用的做法,是把一些有關你的行為(你說的話、做的事、你的感受、你表現的樣子)
會如何影響你團隊的重要心理學心得,加以內化,特別是在你不自覺這些行為的情況下,會如何影響你的團隊。
尤其有五種行為模式,最常會提高人們的焦慮程度。你若能察覺到這些行為,就能學習如何改變它們,以成為更有效能的領導人。
1)使用負面語言
我們太常專注在非語言的溝通,把它當成傳達情緒的訊號,像是我們的手部動作、臉上的表情,但實際上,我們說的話更可能傳達出我們的感受和想法。
演算法文字探勘(algorithmic text mining)和自然語言處理(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)這個日益擴大的領域顯示,我們表達自己時所選擇的文字類型和使用頻率,與我們的心情和性格之間,有強大的系統性關聯。
這表示,即使你自認是客觀中立地討論你的商業策略,你談論的方式和選擇的遣辭用句,仍會向別人傳達你的情緒跟精神狀態,無論你自己的意向如何。領導人尤其該知道,他們如果是用書面文字表達,所造成的情緒影響會更大。
人們往往會反覆閱讀重要的書面訊息,把那些情感性的內容內化。
研究顯示,若要避免無意中透過語言而引發焦慮,最好的做法就是避免使用負面字眼(像是:可怕、令人震驚、危險,還有委婉的負面說法,像是:有挑戰性、有問題的、不理想的)。
其實,要判斷一個字是否為負面的,唯一的標準就是,看它是否會讓聽到的人負面情緒升高;
換句話說,看它是否提高了他們的焦慮、憂慮、擔心的程度。
即使有兩名領導人在相似情況下報告同樣的局勢,如果他們談論的方式不同,其中一人談到「希望」、「改善」或「隧道盡頭的光明」,而另一個人則是談到「死亡人數」、「死亡率」和「沮喪」,對聽眾的影響就會不一樣。
2)行事反常或無法捉摸

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領導人不該有的五種施壓行為
資料來源:哈佛商業評論


2020年11月4日 星期三

決策很慢,任何事都要SOP?試試看TOYOTA、日立都在用的「OODA循環」 遇到沒有SOP的狀況就手足無措?還在收集情報就已經錯失行動良機?

 


在分秒必爭的決策過程中,用OODA迅速解讀情勢、靈活採取行動!
OODA循環能讓下列這些「做不出決定/無法做決定」的企業組織脫胎換骨:
以因應環境變化、創新為首要課題的組織
  適用「觀察:Observe
決策或行動的速度慢得無可救藥,走不出泥淖的組織
  適用「了解:Orient
無法做決策的組織
  適用「決定:Decide
缺乏實務概念的組織
  適用「行動:Act
消極地追究責任、推卸責任的組織
  適用「檢討/推估:Loop
案例:跳脫閉門造車的束縛,成功脫胎換骨的製造業R公司〈導入OODA循環前〉
以往,製造業R公司的產品,向來都是採取閉門造車式的研發(RD)。過去產品的毛利率高,公司也持續成長。
可是曾幾何時,R公司轉向以「提供自家技術」為優先考量,忽略了「顧客利益」的觀點。
在銷售上的心態,也轉為強勢推銷「自家公司能生產的產品」,而不是販賣「顧客滿意的產品」。
在這樣的企業組織當中,能出人頭地的,都是在風向宰制下,懷抱著「精神論式思維」的人。
原本部屬應該輔佐主管,但R公司這些憑著「信念」而升官的部門主管,讓部屬之間彌漫著一股「多說也是枉然」的氣氛——
畢竟公司裡重視的,不是「顧客的利益」,而是「部門主管的信念」。
R公司裡開始興起一股瞧不起外界環境、主觀策略宰制一切的風潮。
也因為這樣,R公司對其他來自新興國家的競爭同業太過小覷,對自家公司的實力則過於高估......
公司裡每位員工都很樂觀地認為公司不會倒,實際上業績卻已開始緩緩地走向下坡。
〈導入OODA循環後〉
導入OODA循環後,R公司決定要加強對外界動向的掌握——為察覺市場變化,傾聽顧客意見, R公司選出一批重要顧客當作「一號瓶客戶」,並導入一套機制,用來檢驗這些顧客需求。
所謂的「一號瓶客戶」,就是極具影響力的顧客。只要這些顧客打個噴嚏,整個業界都會感冒。
這裡用保齡球的一號瓶來做比喻,換句話說,打倒了這個瓶子,就會擊出全倒。
此外,R公司還設置了一個專門負責情報、資訊蒐集的「行銷情資部」(MI),在各地辦理市場調查,或透過客服中心匯集對顧客的洞察(insight)。R公司因而得以同時掌握技術面和顧客需求面的動向。
而最具指標意義的變化,就是經營團隊的座位。
以往,經營團隊的主管都盤踞在董監事專用的樓層,因此容易接收到片面的偏頗資訊。
於是R公司效法臉書執行長和紐約市長,請經營高層將座位移到一般員工辦公的樓層中央,讓他們能切身感受前線的動向。
後來,這些改革在公司裡紮了根,改變了整個企業組織的人員意識,R公司的業績也因此而大幅成長。
OODA循環真正的目標,是「顧客的感動」
若要用一句話來概括「OODA循環」,應該這樣解釋:
企業組織裡的每一位成員,都能當場、當下立即判斷行為是否與「夢想願景」直接相關,並採取適當的行動。 

2020年10月19日 星期一

只看績效、不能犯錯、朝令夕改!麥肯錫:這樣的公司別談數位轉型

麥肯錫顧問公司(McKinsey & Company2018 年發布對全球 1200 位高管的調查,僅有 16% 的高管認為數位轉型稱得上成功。
今年初爆發新冠肺炎(COVID-19)疫情,上門的顧客少了、商務出差的機會也降低、遠端工作變成新的可能,逼著企業思考解決之道。
數位轉型從企業熱切討論的話題,變成逃避不了、必須正面對決的現實。

領導人完全不懂技術,數位轉型難發動
然而,麥肯錫顧問公司全球董事合夥人譚宏指出,少有領導者能明白說出「我們為什麼要數位轉型?」「公司希望通過數位轉型,達成什麼效益?」
譚宏觀察,問題出在各家老闆對數位技術的認知程度,參差不齊, 「老闆不需要深入技術細節,但至少要瞭解數位技術的意義、能給組織的好處,要達成什麼願景。」

太過重視營運績效,經理人不想賭上前途
而且,創新必須是容錯的文化裡嘗試、學習、成長,但台灣老闆非常在意營運績效和成本率,經理人每每提出重大的轉型,就要拿官位出來賭,失敗了,在組織裡大概就沒有前途了。這樣的文化,降低了經理人推動數位轉型的動機。
再者,數位轉型大多需要補充新的職能跟能力。
例如打造敏捷團隊,需要敏捷教練(Agile Coach)、Scrum Master,不是既有員工進修就能補強。企業必須有意識的增補人員。
最常見的資源瓶頸是資訊人員。
「科技資源永遠不夠,更不要說數位轉型的需求疊加上去,IT 的缺口更難滿足。」這時候就要交給領導者做決定,「數位轉型究竟要帶來哪個成效?優先順序是什麼?」這些決策,都將影響後續的策略發展。

轉型方向朝令夕改,IT 資源難以持續投入
另外,高管間也須取得共識。他曾遇過一家企業的董事長跟總經理想法天差地別,大家檯面上一團和氣,但私下意見不一, 10 分力氣,有 5 分都在高管的角力中損耗殆盡,浪費時間和資源。
假設願景想得不清楚就投入資源,失敗後才想清楚,就算啟動第二次轉型,也不會有人想聽了。
除了團隊內的信任感消失,第一次投入的IT資源也會對整體資訊架構產生影響,絕非說「拔掉」就能弭平。

給領導者的建議:了解科技的意義,提出轉型願景……..

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只看績效、不能犯錯、朝令夕改!麥肯錫:這樣的公司別談數位轉型
資料來源:經理人

2020年10月6日 星期二

影響未來的 4 大科技,你了解他們的商業潛力嗎?


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詹文男指出,觀察近 10 年來的科技演變,從以往個別發展,逐漸走向互相堆疊的進程,像是人工智慧受惠於雲端技術儲存的大數據,運算能力大增,以及物聯網因行動通訊技術進步,更趨成熟。
雖然應用層面擴大,但也讓一般人更難理解。以下整理雲端運算、人工智慧、5G 通訊技術、區塊鏈,這 4 項被認為是未來 5 年內,將廣泛運用在各行各業的關鍵科技,讓讀者快速了解趨勢的源起。

雲端運算:全球產值 930 億美元
經濟部統計,雲端產業受到大數據、人工智慧等科技驅動,全球產值將由 2017 年的 539 億美元逐年上升至 2020 年的 930 億美元,預估年成長率達 20.1%
雲端產業起飛可追溯自 2000 年起,詹文男指出,人們對資料運算速度的需要與日俱增,生活中幾乎所有軟體、網站的應用服務,其運算過程都在雲端進行,包含每天使用的 Google 搜尋或是手機的語音輸入功能。
亞馬遜、微軟、Google 等科技大廠看準企業對伺服器的需求,紛紛推出企業雲端服務,將世界各地大型伺服器接入網際網路。
根據思科(Cisco)的全球雲端數據,2016 年到 2021 年間,全球數據中心流量的複合成長率為 27%,意即未來雲端運算應用場景將會愈來愈普遍,成為企業邁向數位化的主流趨勢。

人工智慧:台灣 AI 人才需求年增 2440
2016 Google 的人工智慧程式 AlphaGo 打敗世界棋王李世乭,發展半世紀的人工智慧技術再度受到矚目。
詹文男指出,近 20 年來,人工智慧因為大數據資料累積、雲端技術成熟,有了突破性發展。
近來,除了 GoogleAppleFacebook 等科技巨頭投入人工智慧技術,以優化其服務,像是產品推薦引擎、語言翻譯等。
根據國際研究顧問機構 Gartner 所公布的 2019 年企業資訊長調查(CIO Survey),採用人工智慧的企業數量在過去 4 年已成長 270%,各產業導入人工智慧的狀況日益普遍。經濟部調查推估,20202022 年,台灣平均每年新增的人工智慧人才及衍生相關應用服務需求為 19902440 人。

5G:到 2035 年將創造 51 萬個工作機會
1980 年代,第一代行動通訊技術(1G)問世後,約每 10 年會出現新一代的通訊技術。

資料來源:經理人 

2020年9月23日 星期三

讓一群人變一個團隊!高效團隊默默在做的 3 件事,6 張圖帶你了解

有一個實驗是這麼做的,每個參與團隊都會拿到 20 條生的義大利麵條、一卷透明膠帶、一卷繩子、一顆棉花糖,獲勝條件是在一定的時間內,製作出最高的結構體,且棉花糖必須在最頂端。
參加者包含商學研究生、執行長、幼稚園兒童。你覺得,誰會獲勝呢?
執行長和商學院的學生擅於精密思考,但結果,幼稚園兒童建造出的結構體平均約 26 英吋(約 66 公分),優於執行長的 22 英吋(約 56 公分),以及商學研究生的 10 英吋(約 25 公分)。
《高效團隊默默在做的三件事》作者丹尼爾.科伊爾(Daniel Coyle)指出:
人類的直覺引導我們專注在個人的技能上,像是執行長團隊表現出的理性與專業,但完成一項任務,重點不在於個人能力,而是團隊如何互動。
執行長團隊表面上看起來合作,但他們可能內心想著,誰才有資格掌控局面?
批評某人提出的想法沒關係嗎?這些與地位、掌控權有關的問題,使得他們沒能全心全意專注在任務上。
反觀學齡前幼童隊,看似沒有條理,但他們肩並肩一起往前衝,快速行動、實驗、重頭來過,反而更有效率地解決問題。
孩子們的勝利並非憑著他們的聰明才智,而是用比較聰明的方式工作,這個方式指的就是良好的團隊文化。
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團隊,雖然聚集了聰明的個人,卻無法做出好的決策,有些團隊正好相反。
聚集一群聰明人,還需要有良好的團隊文化
科伊爾耗費4年拜訪世界公認的成功團隊,研究對象廣及電影工作室、特種部隊、籃球隊等,發現們的文化都有3個共通點,分別是塑造安全感、分享弱點、確立目標。

1.塑造安全感

如果你在某個群體中感到親密、安全,就容易產生高度的凝聚力。這可以透過某些行為,像是眼神接觸、笑聲、模仿等,逐步建立起社交聯繫。
企業可以透過非正式的場合增加親密感,像 Google 不時舉辦街頭曲棍球競賽,團隊中的任何人,不論部門或位階,都可以透過競賽進行大致「等量」的說與聽,成員肩並肩,安全地連結在一起,建立起一定程度的歸屬感。



2.
分享弱點

 

A 發出脆弱訊號,B 偵測到並回應,A 感到開心、主動關心 B,形成脆弱循環,彼此親密感提升。
哈佛大學(Harvard University)組織行為學教授杰夫.波爾瑟(Jeffrey Polzer)解釋,我們通常將分享脆弱視為過度暴露情感,會造成他人困擾,但事實剛好相反。
根據波爾瑟的研究,當一個人傳遞出自己的弱點,或是需要幫助的訊號,其他人也會比較願意敞開心扉,形成一個脆弱循環(vulnerability loop),彼此坦誠交流,信任感隨之提升,合作的默契就會更好…..

資料來源:經理人


2020年9月11日 星期五

hinkers50 管理大師:善用這「3 大面向」能助你突破二選一困境

 


《決策的兩難》訪談全球不同領域五十多位頂尖人士,拆解他們在面對困難問題時背後的思考過程,並梳理出培養整合思維的關鍵工具,讓每個人都能看見自己的盲點,在競爭的世界中創造自己的優勢。
《決策的兩難:釐清複雜問題,跨越二選一困境的思維模式》的作者是羅傑‧馬丁,他是 Thinkers50 排名世界第一的管理思想家。
曾任加拿大多倫多羅特曼管理學院(Rotman School of Management)院長,獲 Poets & Quants 票選為全球年度院長。
下文將告訴你,知識系統中包含的觀點(stance)、工具(tools)及經驗(experiences),我們要如何善用它們來為職場加分?
每個人的知識系統,包含三個面向:觀點(stance)、工具(tools)及經驗(experiences)。
我們會觀察整合思維者的思考技術,說明如何運用整合思維力,並檢視每個人如何運用觀點、工具和經驗解決看似無法兩全其美的難題。

觀點:你是誰,你追求什麼?
每個人知識系統的最頂層,就是一個人的「觀點」。觀點定義了你是誰,以及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。
觀點是你看待外界的方式,也是你看待自己在世界的定位。
無論在各方面有多大的差異,整合思維者有六項共同的信念。其中三項跟周圍的世界有關,另外三項與他們在世界中的定位有關
首先, 無論現存模式是什麼,都不代表那就是現實,頂多是目前最好 、或唯一一種對世界的詮釋。
第二,整合思維者相信, 互相衝突的模型、風格、方法都是解決問題的施力點 ,我們需要各式各樣的人,才能解決問題。
第三點,整合思維者相信, 一定有更好的處理方式,只是目前還沒出現罷了 。
第四,整合思維者認為,不只一定有更好的解決方案, 而且他們有能力 把最佳解決方案從抽象假說,化為具體現實 。
第五點,整合思維者樂於面對複雜,從中找出更好的新方案 。他們有信心可以從混亂中找出解決方案。
最後一點, 整合思維者會給自己足夠的時間想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。
整合思維者了解世界的確有限制,但他們都深信透過努力與耐心,一定可以找到更好的選擇。

工具:了解所處的世界
知識系統的下一層,就是我們可以用來思考與理解世界的「工具」。你的觀點會決定你選擇哪些工具來累積知識。
例如,你的觀點是想要打造電腦,你就會去報名電腦工程課程,以獲得設計電腦硬體所需的概念工具。

資料來源: TechOrange 

2020年8月26日 星期三

絕佳領導者的12項特質



十多年前風靡一時的職場諷刺漫畫《呆伯特》有一篇內容是這樣的,呆伯特的老闆聽著資深領導者說明公司的獲利為什麼會偏低。呆伯特聽完後不敢置信的問「獲利成長是因為領導者的能力好,但是獲利下滑就是經濟的錯嗎?」呆伯特的老闆回應他:「你不要一直總結人家說的話,會議就可以快一點結束了。」…..好的領導統御的確很難定義。當員工為好的領導者工作時自然會知道,但有時也說不出來好的領袖到底是好在哪裡。因為好的領袖能力是動態的,通常無法以單一條件來衡量。不過,《富比世》的評論提出 12 大特質,說明好的領袖應該要在不同的環境下具備哪些特色。
第一,勇氣亞里斯多德曾說,勇氣是第一美德,讓所有其他美德得以實現。
群眾會觀察領袖是否具備勇氣,然後才會決定是否要跟隨者他。民眾需要的是有勇氣的領袖,需要一個可以做出痛苦決定、照顧團體的人,而且在情況不順利時還會堅持走對的路。當領袖展現勇氣時,群眾就更有可能展現勇氣。
第二,有效的溝通能力。

18世紀英國的自然哲學家約瑟夫普利斯特里說,當我們的溝通方式愈複雜,溝通的就愈少。
溝通是領導者真正的工作,這是領袖達到目標的基本要素。一個好的溝通者才能成為好的領袖。
好的溝通者會啟發別人,創造跟隨者之間實質、情緒性且親近的連結。
好的溝通者會透過對人的了解來達到這個目的,而且以別人能接受的方式來說之以理、動之以情。
 
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絕佳領導者的12項特質
資料來源:大師輕鬆讀

2020年8月11日 星期二

主管賞罰要公平,但帶人要「偏心」

「賞罰要公平」可以理解,但「對待要偏心」又是什麼呢?做主管怎能偏心呢?
這個偏心,指的是 「因材施教」。


如上圖,以 績效(指任務的達成程度)與 潛力(工作的態度與能力)做為兩大主軸,然後把「高/低績效」放在橫軸,「高/低潛力」放在縱軸,可畫分出四群屬下:
1.晉升(Promote)
2.保留(Retain)
3.栽培(Develop)
4.改善(Improve)
又稱為 PRDI 矩陣,以下逐一說明:

一、晉升(Promote)
這個晉升,指的不一定是升官,可說是一種廣義的提拔,極有可能是將來的接班人。
•狀況: 高績效+高潛力。
•對待: 給予未來。
•操作: 授權信任,練習接班,可當小組負責人,並幫他勾勒未來職涯成長計畫,讓他有夢想。

二、保留(Retain)
可能是組織中的老臣,也可能是你昔日的弟兄,能力不錯,但因無法升官而態度負面,或是資深不資優,是組織中最難處理的一群。
最主要是他掌握了組織的關鍵資源與技術,只要他不開心,隨時可能會帶槍投靠敵營,給組織帶來莫大的損失。
•狀況: 高績效+低潛力。
•對待: 給予尊敬。
•操作: 專業為上,可當新人的指導者,或可當專案的負責人,跟晉升者的小組負責人有些不同,一個是帶事,一個是帶人。


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主管賞罰要公平,但帶人要「偏心」
資料來源:經理人

2020年7月27日 星期一

漢高祖劉邦的啟示:想建功立業、打下天下,一定要找齊這 3 種人



想要建功立業?先找齊這 3 種人在上一期的專欄〈「追隨者」的影響力: 讓更多人想追隨〉中,我以蕭何為主角,談到第一位追隨者的重要性。這一次要延伸這個議題,談劉邦的創業團隊(以蕭何為首的第一位追隨者們)。
創業團隊指在創業初期(包括公司成立前和成立早期),由一群才能互補、願景一致的人所組成的群體。
根據這個定義,劉邦的創業夥伴包含蕭何、曹參、周勃、樊噲、夏侯嬰、和周昌等 6 人。根據已故劍橋大學教授馬里諦斯.貝爾賓(Meredith Belbin)的研究,高績效團隊的成員,通常涵蓋謀略導向型、行動導向型以及人際導向型 3 種角色。而在劉邦的創業團隊中,蕭何恰好扮演謀略導向型的角色,曹參、周勃和樊噲等人則是行動導向型,而人際導向型的角色由夏侯嬰和周昌負責。
另外,貝爾賓等學者在 2011 年針對團隊成員專業功能、教育程度異質性和團隊效能的後設研究中發現,團隊的角色愈多元、愈異質,團隊效能就愈高。
曹參在西漢政權的建立上有極大的貢獻,劉邦建國後論功行賞,群臣都認為曹參攻城掠地,負傷 70 處,軍功最多,應該排行第一。
在西漢建國初期,他是繼蕭何之後的第二位宰相。周勃在楚漢相爭以及平定諸王(韓信、陳豨)上,厥功甚偉。
劉邦駕崩後,呂后大封自己兄弟為王,並削減劉家勢力,之後呂后因病去世,以上將軍呂祿為首的呂氏諸王,因害怕被迫害而舉兵叛變,周勃協助平定了諸呂之亂,漢文帝將他升為宰相。
樊噲自跟隨劉邦起兵起,大多擔任護衛的角色,最有名的故事便是在鴻門宴時,項羽想在鴻門宴上刺殺劉邦,他衝入營內營救。後來韓王信謀反,樊噲又與周勃共同出兵平亂,劉邦封其為左丞相。他們 3 人在創業團隊中主要是扮演行動導向型的角色。…. 

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漢高祖劉邦的啟示:想建功立業、打下天下,一定要找齊這 3 種人
資料來源:
經理人

2020年7月13日 星期一

沒有他,劉邦恐敗亡、何談大漢!從歷史談一名「部屬」,如何影響成敗


關於「領導人」與「追隨者」的角色定義及對團隊的影響,TED 影片〈如何發起群眾運動〉
 
只用了 3 分鐘,就徹底打破我們對這兩個角色的刻板印象。

影片一開始,一位打赤膊的男子在一片坐滿群眾的草地上,自顧自地手舞足蹈。由於舉動突兀怪異,在草地上孤單地跳了許久,一直沒人搭理他。突然間,有個人加入,隨他起舞,接著再有 1 位加入他們,3 人群舞。奇妙的事情發生了,原先坐在草地上視若無睹的大批群眾,開始絡繹不絕地蜂擁而上,一層一層地將他們 3 人團團圍住,扭動他們的身體,一起跳著同樣的舞。
提供這部影片的美國作家德瑞克.西弗斯(Derek Sivers)做了兩個重要的詮釋,首先,「領導能力被過度渲染了,……一開頭獨自跳舞的脫衣男得到所有的功績,但你由影片看到了真正發生的事情,是第一位追隨者把一位孤獨的瘋子轉變成一位領導者,要是沒有第一位追隨者就不會有流行。」
其次,在領導與追隨的動態過程中,「必須被看見的是追隨者。因為新加入的追隨者仿效早先加入的追隨者,而不是仿效領導者。」 漢高祖劉邦與丞相蕭何這一對君臣的故事,完全符合西弗斯的核心論點。47 歲在沛縣起義的劉邦,就如同那位孤獨跳舞的男子一樣,而蕭何、曹參、樊噲等人,就是「第一位追隨者」們,他們把一位「孤獨的瘋子」轉變成一位領導人,要是沒有這一群追隨者們,恐怕也不會有大漢帝國的誕生。

蕭何不僅是「第一追隨者」,更是具備治國能力的領導人
蕭何在世人眼中,是一位忠心耿耿、機巧靈敏的追隨者,但我想從另一個視角來評論他,
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追隨者,也是一位與劉邦同樣偉大的領導人。

1.規畫力據《史記》記載,蕭何通曉法律,在那個時代無人能出其右。
當時秦朝的御史(掌監察一職)曾經到泗水郡督導,蕭何跟着御史的屬官辦事,事情辦得有條不紊,因此蕭何被提拔擔任泗水郡卒史的工作,在考核中名列第一。劉邦攻下咸陽後,將領們爭先進入府庫,奪取金銀財物,只有蕭何一個人進入宮室,尋找秦國丞相以及御史所掌管的法律條文、地理圖冊、戶籍檔案等資料,並珍藏起來。反觀項羽在進咸陽城後,卻大肆燒殺。由於蕭何的國家發展戰略思維,使劉邦能掌握地理、人口、民生等重要資訊,這對後續的戰爭勝利起了重大作用。由此可見,蕭何似乎具有比劉邦和項羽更高的治國謀略和計畫力。

2.組織力
根據《史記》的記載,楚漢相爭時,蕭何鎮撫關中,負責在關中徵調士卒以及徵集糧草,運送給前方的軍隊。劉邦在楚漢戰爭期間,多次因戰敗棄軍而逃,蕭何都能快速徵調兵源,補充前線軍隊的缺額。
顯然蕭何也是一位能有效整合和分配資源的後勤總司令,他穩定了後方的政治秩序、經濟生產以及社會生活,展現極高的組織整合才能。


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沒有他,劉邦恐敗亡、何談大漢!從歷史談一名「部屬」,如何影響成敗
資料來源:經理人
 








2020年6月30日 星期二

職位出缺,主管該不該跳下去協助?領導者千萬不能犯的 3 個錯



企業在運轉過程中,一定會有人員異動,出現空缺的職位,主管到底要不要跳下去兼職?是要內升或空降好?適逢新領域的拓展機會,到底要用一軍或二軍呢?新進人員快到試用期滿,雖然覺得不理想,卻仍猶豫不決,未採取斷然的處置,擔誤了時機,又影響了士氣…… 這些問題都值得探討。

人才運用的錯誤觀念
1. 職務缺口,主管跳下去補位?還是給下屬機會磨練?
某次在考慮人事晉升與調整時,B主管的資歷、經驗、統御領導等各方面能力雖足以擔當跨部門的管理職務,但B主管卻因為他轄下的次級主管剛離職,擔心分身乏術,無法兼顧,對新職務的調整猶豫不決。
他說:「董事長,我想應該先以內部問題為主,所以必須先暫兼該處級主管的缺。」 聽到這想法,我直接告訴他這觀念是錯的!一旦他跳下去,豈不形成「主管做屬下的工作」?
身為主管,能有「隨時跳下去」的準備,展現責任感,確實會讓團隊成員和公司覺得很放心,但相對地,身為主管,不能先假設「底下不行」、沒有能人,不給底下機會。有時部屬未能發揮潛力,其實是主管沒給他們機會展現。
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某些主管事後慨歎:
某君在部門中表現平平,怎麼離開後竟然在其他公司擔任副總經理,還幹得有聲有色?過去怎麼沒能看出他的潛力,賦予重責?這就是部門沒建立 「授權」 的觀念。

或許底下的能力還未完全到位,但是如果身為主管的你,無法容許可能的學習曲線,拉他一把,不僅顯示你較缺乏授權管理,也常因此無法有效帶領團隊成長。

2. 主管出缺,空降好?還是內升佳?

某部門單位主管出缺,單位中另三名成員目前經驗能力仍過於資淺,無法獨挑大梁,但單位主管的缺就一直懸在那兒。有次在會議中,我就問這部門主管為何還不補人?得到的回答是:「我希望等下面的人長大,所以我想把這單位主管的缺保留給下面的人,等他一、兩年後成長至可擔當時,就可以升任該單位主管職。」
這思維乍聽之下好像很有道理,其實是錯的。
首先,這樣會阻礙同仁成長:缺乏有經驗的主管指導,不但讓同仁成長、學習減緩,做事比較不容易有效率與成就感,還可能耽誤原本可以掌握的商機。

其次,只要部門保持競爭力,舞台就會一直延展,有能力的同仁升遷就不會受阻。正常情況是,當該單位同仁成長到足以往上被拔擢時,那麼,現在外聘的單位主管也應該向上挑戰更大的舞台,根本不用擔心到時沒有空缺可以拔擢有能力的同仁。….

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職位出缺,主管該不該跳下去協助?領導者千萬不能犯的 3 個錯
資料來源:經理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