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8月29日 星期一

怕輸給同事,一張考核表改 25 次!微軟的績效評估新法,如何消除惡性競爭?


「我進微軟前 45 年,有次 year review 改了 25 個版本,」台灣微軟營運長陳慧蓉在《經理人月刊》主辦的「後疫情時代的績效管理」講座分享,自己有一年改完考核表、回到家已經半夜 12 點,整個家空蕩蕩,「我才意識到自己忘了當天要搬家,家具早搬到新家了。」
陳慧蓉加入微軟(Microsoft18 年,「早期真的非常痛苦,壓力很大。」現任執行長薩帝亞.納德拉(Satya Nadella)上任之前,微軟開發一項新產品,多是 2 個部門同時研發,擇優採納,另一個部門可能面臨打散或被消滅的命運。
競爭制度養成員工的敵對心態,浪費很多時間在內部調停,也導致組織過於害怕失敗,「這也是為什麼我的 year review 搞了 25 次,」因為失敗會遭致他人的質疑或挑戰。
微軟執行長從比爾.蓋茲(Bill Gates)、史帝夫.鮑爾默(Steve Ballmer)到納德拉,陳慧蓉感觸很深,「我們真的是脫胎換骨,」文化從封閉到開放,股價也從 20 美元(約新台幣 556 元)到約 320 美元(約新台幣 8902 元)。

微軟,究竟做了什麼?
組織打掉重練,靠的是CEO直面員工的決心
陳慧蓉指出,
第一,組織改造。
微軟不再固守原本的系統霸業,下定決心擁抱雲端和智慧裝置。因此,和他人的合作顯得更重要,「以前我們會把所有人都當競爭對手,大家也知道賈伯斯和蓋茲有瑜亮情結。」納德拉破天荒和蘋果(Apple)合作,甚至在蘋果的發表大會上站台,並將微軟的服務導入 iPhone。納德拉重新定義微軟是一個平台,共好才能創造雙贏。
想要從根本改變組織的慣性,高階經理人的督促及以身作則是關鍵,納德拉自 2014 年上任以來,每個月都會固定和一級主管、全球員工進行「CEO connection」的活動,透過影片回答 18 萬員工的疑惑,至今從未停斷。此外,每3個月也會做小型的調查,確認員工對公司的滿意度,時刻改進。

第二,顧客導向。
相較過往的目標是賣多少產品給客戶,如今成立顧客成功(customer success)部門,確保他們真的有使用產品,協助客戶解決問題。當以客戶為主,各種決策也會跟著對焦。….

資料來源經理人 

2022年8月8日 星期一

績效考核的問題不在工具,而是經營者的心態

Facebook考核員工的方法,採用force ranking,雖然有很多爭議,但卻仍在許多大型企業內使用。

這套行之有年的「強迫排名」程序真的能夠激勵員工,提升效能,讓組織進步嗎?
作者發現真的的原因不是方法,而是經營管理者的心態。

有一篇文章談到Facebook考核方法,採用了force ranking導致員工士氣低弱與文化變質。
force ranking或許是一個有爭議的考核工具,強制把員工進行排名與分級,只有10%的員工能拿A40%B40%C10%D,而獎金與未來的升遷全看過去的考核的級別,常見的爭議是:
1.強制排名制度不是變相的逼員工不合作,而是競爭嗎?
2.如果整個部門的表現都達標了,難道不能全部員工都拿A嗎?為何要在A team裡面再分出考核D的?
3.team之間又如何平衡呢?我所在的團隊是A team,另一個team只是一般的團隊, 我們最菜的可能還比他們最資深的厲害,要拿D應該也是他們team,怎麼會是我們呢?
force ranking雖然有很多爭議,但卻仍在許多大型企業內使用,過去傑克․威爾許曾公開表示:
「我們將公司員工分成三類,前20%、中間70%的高績效表現群,以及末端的10%。」
公司必須從精神與薪資層面,珍視並孳育前20%的員工,同時解雇最後10%的員工。
他特別讚揚這套行之有年的「強迫排名」程序,他認為解雇流程一定要每年進行,否則「不僅是個管理上的錯誤,也是種假慈悲。」「必須培養換人決心,以人性的方式來改變那末端的10%,而且要每年執行。如此才能創造真正的菁英族群,並使其枝繁葉茂。」這是所謂的271,而阿里巴巴則是採用361的比例,阿里巴巴似乎沒有因為force ranking而讓內部員工怨聲載道,中間的差異到底是什麼?
其實考核方法與工具本身,對員工的影響性其實還好,關鍵點其實是使用績效考核工具背後的心態
績效考核的初始目的其實圍繞著,
第一,識別出員工的工作表現,
第二,據此決定如何透過提升員工績效進而提升公司整體績效
識別員工的工作表現,這沒什麼問題,有問題的點往往出在識別後要做些什麼。
假設今天我是被考核的對象,考核完後發現我的表現如下:
1.專業能力:7分(勉強及格,但有改進空間)
2.溝通能力:6分(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)
3.成長潛力:8分(剛到職時什麼都不懂,現在已經可以獨當一面)
識別出這些狀況後,公司與主管針對考核狀況給我反饋,並告知我努力的目標,讓我能朝向正確的方向改進,那我覺得非常好。
然而,若我的主管是直接告訴我「你的考核分數一般,排在部門的中後半段,考核拿C,年終獎一個月,部門有70%的人排在你前面,請多多努力。」
那我的心情又不同了,我只得到一個等級跟排名,卻沒有獲得其它對我有幫助的資訊,這個考核只對公司有意義,對我個人卻沒有任何價值,那這個考核基本是失敗的。
我過去也經歷過force ranking,也曾經是那個喊著「我團隊所有人都表現的很好」、「我們團隊都是菁英,要拿D應該也是其它部門拿」的主管,經歷過幾種績效考核方法後,我有以下幾點感悟: 多數人能接受自己有待改進之處,但不喜歡被拿來跟他人做比較多數人希望自己能透過績效反饋,而得知自己哪邊表現不好,並加以改進;但不喜歡只看到一個冷冰冰的考核分數多數人希望追求有意義的Why,而不希望盲目的追求一個KPI數字
如果分級的目的,是為了讓不同表現的同仁接受不同的指導或培訓,那對同仁來說是一個正向的考核過程,但若只是為了排名,好決定獎金的分配或判斷升遷的資格,那對員工來說,絕對只有負面的效應。

績效管理正確的作法
多數公司在談績效管理這件事時,其實還是非常強調控制、考核,然而績效管理真正重點應該放在回饋,以及協助員工提升工作能力
專業經理人有什麼道理要花一大堆時間,只是為了告訴一個員工他該做什麼,確認他的工作表現,然後給他一個8085分的績效分數呢?
我們為什麼不把時間花在給員工回饋,讓他知道哪邊做的好,哪邊做不好,必要時提供我們的經驗與建議給他,讓他工作能力不斷提升,並把事情愈做愈好呢?….

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 績效考核的問題不在工具,而是經營者的心態
資料來源:天下部落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