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

每天改善1%,1年強大37倍!一張圖,讀懂不斷改善的PDCA循環法則

 


「每天改善1%1年強大37倍。」是日本樂天社長三木谷浩史的名言,這蘊含的道理即是每天持續改善的「PDCA循環」。
其概念源自美國,卻因日本貫徹,才又被世人重視,我們將源流整理如下。

美國製衰頹,日本生產興起
1920年代 美國產品主宰世界市場
第一次世界大戰後,許多工業國家受到戰火蹂躪,卻只有北美洲有能力生產、製造商品。因此,在1920年起的幾十年間,美國製的產品遍及世界。

1950年代 日本崛起的祕密:全面品質管理
1955年起,品質好、價格平實的日本產品開始進入美國,威脅北美工業。
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日本為了重建國家,邀請品質管理大師威廉‧戴明(William Deming)到日本授課。
戴明傳授全面品質管理十四要點,他認為在產品製造完才「抽樣檢驗」,往往太遲且無效。
應該在每個環節都落實檢查、修正,讓產出擁有穩定品質,就無須事後檢驗了。

1980年代 PDCA循環成為重要管理工具
為了讓組織能管控各個生產環節,戴明將生產流程歸納如圖,而日本人濃縮成計畫(Plan)、執行(Do)、查核(Check)、行動(Act)循環。
1980年代,因為日本產品品質受到各國認可,戴明理論再度受到重視。自此,PDCA循環成為世人熟知的管理工具。

讀懂PDCA循環
計畫:找出問題原因,制定「改善計畫」
定義問題與目標:透過不斷問「為什麼」,找出問題真正的原因。
豐田生產管理強調, 用「5個為什麼」就能找到隱藏在表象的根因。
制定計畫:利用魚骨圖、樹狀圖等工具梳理流程,訂出計畫。
選出最佳方案:擬訂計畫時,至少要提出3種方案,互相比較、分析,才能選出最佳方案。

執行:依據計畫,馬上採取行動
別等問題浮現才改善:在公司或個人狀況好的時候進行PDCA循環,就算失敗也能重新來過。

資料來源:經理人

2021年5月11日 星期二

問題分析與解決做不好,在於邏輯思考能力不足

 


「問題分析與解決」幾乎是每家企業必定要員工研習的一門課。
但是發現上過課似乎成效不大,在與一些企業主管交流討論後,歸納出以下三點是造成問題分析與解決成效不彰的原因。
首先,是問題越來越錯綜複雜
多數人仍仰賴過去的經驗與方法來處理,但未必管用;在面對新的問題,我們都應該放下成見,從最初的問題定義出發。
其次,是邏輯思考能力的不足
伴隨著越來越複雜的問題,往往需要跨部門的合作,而跨域溝通則決定了問題解決方案的執行成效;溝通,則需要有邏輯的展示自己的想法,更要以合乎對方邏輯的方式來陳述、說服與達成共識。
|而問題的定義,也同樣需要清晰的邏輯來思考。
最後,是問題類型的界定不佳
企業中最容易處裡的問題,就是人與金錢,但這也是最不希望面對的。
問題類型可簡單區分為三大類:恢復原狀、提升優化、防範未然;問題類型界定錯誤,在解決方案的階段就容易不了了之。…..

更多詳細內容請點閱以下連結:問題分析與解決做不好,在於邏輯思考能力不足
資料來源:SMAR人人